诗经·邶风·静女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姝(shū):美好。

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踟(chí)躇(chú):徘徊不定。

娈(luán):面目姣好。

贻(yí):赠。

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有:形容词词头。

炜(wěi):盛明貌,色红而光亮。

说(yuè)怿(yì):喜悦。女(rǔ):汝,你,指彤管。

牧:野外,城邑的远郊。

归:借作“馈”,赠送。

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洵:实在,诚然。

异:特殊。

匪:非。

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讲解:

主题:这是一首爱情诗,描写了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视角展开,通过对女子的等待、女子赠物等情节的描述,展现了两人之间纯真的爱情。

艺术特色:

人物刻画生动:诗中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刻画细腻。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句,生动地描绘出男子赴约后见不到女子时的焦急、不知所措的神态,将他的痴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对女子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从“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中可以看出她的美丽、可爱。

情节富有情趣:女子故意躲藏起来,让男子寻找,这一情节为诗歌增添了趣味性和浪漫色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两人之间的甜蜜和亲昵。

重章叠句:诗歌的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使诗歌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也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象征手法:诗中的“彤管”和“荑”都具有象征意义。“彤管”颜色鲜艳,可能象征着女子的美丽和爱情的美好;“荑”是女子从郊野采摘而来,象征着女子的纯真和质朴,也代表了两人之间纯洁的爱情。

文化内涵:此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爱情观念。在古代,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并非完全被禁止,但也受到一定的礼教约束。这首诗中的男女主人公敢于突破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体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诗经

42. 诗经·邶风·静女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