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旄丘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释:
旄丘:前高后低的土山。一说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
诞:通“延”,延长。
节:指葛藤的枝节。
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
多日:指拖延时日。
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
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以:同“与”;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
匪:非。
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
靡:没有。
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
琐:细小。
尾:通“微”,低微,卑下。
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
褎:聋;一说多笑的样子。
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译文:
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的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是在等人一起行动。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有原因。
身穿狐裘毛蓬松,他们的车马不向东。卫国的叔伯啊,你们与我不同心。
我们渺小又卑贱,是颠沛流离的人啊。卫国的叔伯啊,你们充耳不闻装作不知道。
讲解:
创作背景与主旨:关于此诗的主旨,历来歧见颇多。《毛诗序》及郑笺等以为是黎臣责卫之作,认为黎国的臣子流亡到卫国,向卫国的统治者求助,但卫国拖延许久没有回应,黎臣因此作诗表达不满。也有学者认为此篇与《邶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还有人认为是弃妇诗、女子思念爱人之作、兵士登高怀乡之作等,但以责卫说为较切合诗意。
艺术特色:
结构清晰:全诗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先描述旄丘上葛藤蔓延的景象,引出对卫国叔伯拖延不帮忙的疑问;第二章自问自答,猜测卫国叔伯拖延的原因;第三章说明自己等待已久,意识到卫国无意救援;第四章则直斥卫国君臣的冷漠。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手法巧妙:诗中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旄丘上的葛藤枝节蔓延,暗示卫国叔伯的拖延和不作为。同时,还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黎臣的狐裘破败与卫国叔伯的狐裘蒙戎但却不救援形成对比,突出了黎臣的困苦和卫国君臣的冷漠。
情感表达: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优柔敦厚,缠绵凄惋。黎臣在诗中从一开始的疑惑、期待,到后来的失望、怨恨,情感的转变自然而真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