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无衣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讲解:

主题思想: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多种解读。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它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战歌。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秦国的士兵们以大局为重,表现出了高昂的士气、乐观的精神以及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反映了秦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观点认为此诗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还有说法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但前两种观点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仅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等。这种形式反复咏唱,不断递进,加强了主题的感染力,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问答式句法: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能够迅速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动作性语言:诗中“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能够想象到战士们在战前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生动地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积极备战的状态。

诗经

133. 诗经·秦风·无衣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