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芄兰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注释:
芄(wán)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
支:借作“枝”。
觿(xī):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能:乃,于是。一说“宁”“岂”。
知:智,一说“接”。
容、遂:舒缓悠闲之貌。一说容为佩刀,遂为佩玉。
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
韘(shè):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着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
甲(xiá):借作“狎”,戏,亲昵。一说长也。
译文:
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虽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我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讲解:
背景与主题的多种解读:
刺诗说:汉代《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这可能是感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明丰坊《诗说》认为是刺霍叔,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明季本《诗说解颐》觉得是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习幼仪,而躐等以骛高远,故诗人作诗以刺之。
美惠公说:近人徐绍桢《学寿堂诗说》认为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
恋歌说:今人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认为从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这种说法目前被较多人接受。
诗歌内容分析:
以芄兰起兴:诗的开篇以芄兰的枝和叶起兴,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这让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童子佩戴成人的佩饰觽和韘,本应是成熟的象征,但在女子眼中,他仍然是个孩子。
童子的变化与女子的感受:女子觉得童子虽然佩戴了象征成人的佩饰,行为举止上也故作成熟,表现出“容兮遂兮”的样子,即舒缓悠闲、一本正经,但实际上却不懂她的心思,对她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亲近,这让女子感到不满和恼怒。
艺术手法:全诗两章重叠,仅三个字不同,这种重章叠唱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强调了女子对童子态度变化的感受。同时,通过对童子的容态和垂带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童子的形象,也从侧面表现出女子的细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