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王风·扬之水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释:

扬:悠扬,一说激扬。

束:一捆、一束。

薪:柴禾。

楚:一种灌木荆条。

蒲:蒲草,一说蒲柳,落叶灌木,多栽河边或住宅周围,也叫水杨。

彼其之子:指妻子。

戍:防守。

申:古国名,君主姓姜,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

甫:古国名,也称吕,君主姓姜,在今河南省南阳县南。

许:古国名,君主姓姜,在今河南省许昌市。

曷:何。

译文:

悠悠的河水呀,流不走成捆的柴草。我那思念的人儿啊,不能和我一同戍守申国。思念啊思念,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

悠悠的河水呀,流不走成捆的荆条。我那思念的人儿啊,不能和我一同戍守甫国。思念啊思念,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

悠悠的河水呀,流不走成捆的蒲草。我那思念的人儿啊,不能和我一同戍守许国。思念啊思念,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

讲解:

创作背景: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和甫国、许国一样,都是姜姓的小诸侯国,时常受到来自南方大国楚国的骚扰。周平王为了保护姥姥家,派军队帮助守卫,这首诗便是守边的军人思念家乡亲人、盼归所作。

诗歌赏析:

起兴手法:诗中以“扬之水”起兴,河水缓缓流淌却无法冲走或漂起柴草、荆条、蒲草等,这种看似简单的自然景象,实则蕴含着一种无力感和无奈感,与征人思念家乡却无法归去的心境相呼应。兴的手法不仅使诗歌具有了生动的画面感,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础。

情感表达:反复咏叹“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强烈地表达了征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归期的渴望和迷茫。这种不断重复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度,让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征人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主题意义: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分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和离别时,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眷恋和对和平、团聚的向往,这种情感是跨越时空的,能引起后人的共鸣。

诗经

68. 诗经·王风·扬之水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