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鄘风·墙有茨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注释:

茨(cí):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

中冓(gòu):内室,这里指宫廷内部或宫闱之事,也有说法认为是指宫中的丑恶之事或隐私之事。

襄:除去。

束:捆去,这里是打扫干净的意思。

详:借作“扬”,讲、传扬。

读:宣扬。

译文: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宫廷里面的私房话,实在没法说出口。如果真要说出来,那话就难听死啦。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除不掉。宫廷里面的私房话,实在没法详细说。如果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可长啦。

墙上长满了蒺藜,没有办法打捆走。宫廷里面的私房话,实在不能对人说。如果真的传开来,简直就是羞辱啊。

讲解:

起兴手法与寓意:诗以墙上长满蒺藜起兴,蒺藜多刺且难以清除,象征着宫廷中丑恶的事情就像蒺藜一样,棘手且难以掩盖。这种起兴手法生动地引出了后面关于宫廷丑事的描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与递进关系:全诗共三章,每章结构相似,反复强调“墙有茨”以及“中冓之言”的不可说性。在内容上层层递进,从“不可道”到“不可详”再到“不可读”,逐步加深对宫廷丑事的批判力度。“言之丑”“言之长”“言之辱”也体现出人们对这种丑事的态度从觉得丢脸、到气愤、再到感到耻辱的变化,反映出这件事对国家和人民的不良影响不断加深。

表达风格:此诗语言质朴,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诗的内容相统一。诗人在描述时故弄玄虚,先宣称宫中秘闻“不可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又微露口风,达到了欲盖弥彰的效果,在调侃中露出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的叙说更有艺术感染力。

关于这首诗所讽刺的具体事件,一般认为是讽刺宣姜不守妇道,和庶子私通。但对于《诗经》中诗歌的具体解读,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有限等原因,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诗经

46. 诗经·鄘风·墙有茨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