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黍苗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注释:
芃(péng)芃:草木繁盛的样子。
辇:人推挽的车子。
集:完成。
盖(hé):同“盍”,何不。
肃肃:严正的样子。这里形容工程严正、有序。
功:工程。
烈烈:威武的样子。
原:高平之地。
隰(xí):低湿之地。
译文:
黍苗生长很茁壮,好雨及时来滋养。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威武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宁。
讲解:
创作背景:周宣王时期,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南方各族的攻守控制,宣王封其母舅申伯于谢(在今河南唐县,与湖北枣阳近),并命召伯虎带领徒役之众前往经营谢邑。在营建任务圆满完成的时候,随行者唱出了这首诗歌。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赞美召穆公(即召伯)营治谢邑之功的诗歌。诗歌通过对黍苗在阴雨滋润下茁壮成长的描写,引出召伯带领众人南行建设谢邑的事件,表达了对召伯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也体现了众人对召伯的感激以及对建设成果的喜悦。
艺术手法:
起兴手法:开篇以“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起兴,将黍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的景象,与召伯对众人的抚慰和带领相类比,暗示召伯的领导如同雨水滋润黍苗般,让建设谢邑的事业得以顺利开展。这种起兴手法不仅为诗歌营造了一种生动的氛围,也为后文对召伯功绩的叙述做了铺垫。
重章叠句:诗歌的第二、三章在结构和语言上有一定的重复,如“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和“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强调了众人完成任务后渴望归家的心情,从侧面反映出建设工作的艰辛以及众人对家乡的思念。
细节描写:诗中对众人劳作的场景,如“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徒我御,我师我旅”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建设过程的具体情形,使诗歌更具画面感。
诗歌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召伯个人功绩的赞美,也反映了周宣王时期国家建设的繁荣景象,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诗歌中所体现的对领导者的赞美和对劳动成果的肯定,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