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召南·草虫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
喓(yāo)喓:虫鸣声。
草虫:蝈蝈。
趯(tì)趯:昆虫跳跃之状。
阜螽(fù zhōng):即蚱蜢。
忡忡(chōng):忧愁不安的样子。
止:语气助词。
觏(gòu):遇见。
降:放下,安定。
陟(zhì):登高。
南山:山名,具体所指不详。
蕨:野菜名,初生无叶时可食。
惙惙(chuò):忧愁的样子。
说(yuè):通“悦”,喜悦。
薇:野菜名,又名野豌豆,可食。
夷:平和,喜悦。
译文:
蝈蝈在草丛中鸣叫,蚱蜢在草间跳跃。没有见到君子,心中忧愁不安。如果已经见到他,如果已经遇到他,我的心就会安定下来。
登上那南山,去采摘蕨菜。没有见到君子,心中忧愁不已。如果已经见到他,如果已经遇到他,我的心就会喜悦。
登上那南山,去采摘薇菜。没有见到君子,我的心中充满悲伤。如果已经见到他,如果已经遇到他,我的心就会平和。
讲解:
主题与背景:这首诗一般被认为是一首思妇诗。女子思念远行的君子,在等待中充满了忧愁和不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她对君子的思念之情以及渴望见到君子的急切心情。它可能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夫妻分离的普遍现象以及女子在这种情况下的情感状态。
艺术手法:
起兴手法:以草虫鸣叫、蚱蜢跳跃起兴,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女子等待的漫长。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结构相似,仅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如“蕨”“薇”等,以及“忧心忡忡”“忧心惙惙”“我心伤悲”等。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反复强调了女子的思念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心理描写:诗歌细腻地描写了女子的心理变化,从“忧心忡忡”到“我心则降”,从“忧心惙惙”到“我心则说”,从“我心伤悲”到“我心则夷”,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在思念过程中的情感起伏和对君子的渴望。
文化内涵: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夫妻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女子对君子的思念体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夫妻关系的紧密。同时,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以及自然与人类情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