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召南·羔羊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释:
素丝:白丝,在本诗中用于形容羔羊皮袄的缝纫线,也可象征高洁。
五紽(tuó):“五”通“午”,意为交错;“紽”指丝结、丝钮,这里是说缝制精细,有交错的丝钮。
退食自公:从公家吃完饭回家。“食”指公家供卿大夫的常膳。
委蛇(wěi yí):音义并同“逶迤”,悠闲自得的样子。
革:裘里,即羔羊皮袄的里子。
緎(yù):缝的意思。
缝:皮裘;也有说法认为是指缝合之处。
总(zǒng):纽结;一说毛诗传释为“数”,与“紽”同。
译文:
身穿一件羔皮裘,素丝合缝真考究。退朝公餐享佳肴,逍遥踱步慢悠悠。
身穿一件羔皮袄,素丝密缝做工巧。逍遥踱步慢悠悠,公餐饱腹已退朝。
身穿一件羔皮袍,素丝纳缝质量高。逍遥踱步慢悠悠,退朝公餐享佳肴。
讲解:
主题解读: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古代学者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此诗是赞美在位者的纯正之德或节俭正直。如《毛诗序》中说“《羔羊》,《鹊巢》之功效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另一种观点是近现代学者多以为是讽刺身着裘衣、享用公家膳食的官吏退朝时洋洋自得的情态。诗中描写了大夫身着羔皮裘,退朝后享受公餐,然后悠闲自得地回家的场景。这种看似平静的描写,背后可能蕴含着诗人对贵族阶层奢侈生活与无所作为的不满。
艺术手法: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每章结构相似,仅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如“羔羊之皮”“羔羊之革”“羔羊之缝”,以及“素丝五紽”“素丝五緎”“素丝五总”等。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不仅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也强化了主题,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白描手法: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简洁地描绘了大夫的服饰、行为和神态。通过“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等描写,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大夫服饰的精美;“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则生动地刻画了大夫退朝后悠闲自在的样子,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文化内涵: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差异和贵族的生活状态。在周代,贵族与平民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差距,贵族享受着公膳等特权,而平民的生活则相对艰苦。诗中对大夫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这种阶层差异,也让我们对周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