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唐风·无衣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注释:

七:虚数,非实指,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在一些理解中,也可能是作者思念的对象。

安:舒适。

吉:美,善,好。

六:亦非实指,可理解为衣服数量较多。

燠(yù):暖热,温暖。

译文:

难道说我没有衣服穿?我有衣服六七件。只是都不如你亲手缝制的衣服,穿上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服穿?我有衣服六七件。只是都不如你亲手缝制的衣服,穿上既舒适又温暖。

讲解:

主题理解的多种观点:

赞美晋武公请求命服:《毛诗序》认为此诗是赞美晋武公的。晋武公通过贿赂周釐王获得了诸侯之位,诗中“七兮”“六兮”可能暗指不同等级的命服,表达晋武公对周王赐命服的期待与重视。然而,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文本内证支持,且晋武公以武力夺取政权的行为并不值得赞美,所以很多学者对此观点存疑。

答谢赠衣: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是有人赏赐或赠送作者一件衣服,作者作此诗表示感谢。诗中反复强调自己有众多衣服,但都比不上所赠之衣,以此表达对赠衣者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这件衣服的喜爱。

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有人根据诗意猜测,诗人可能原本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美满,不幸妻子早亡,当他拿起衣裳欲穿时,睹物思人,悲从中来,因而作此诗。在这种理解下,诗中的“子”指的是亡妻,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和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

艺术特点:

重章叠句:全诗两章,每章三句,两章字句大体相同,仅在起句中“七”与“六”、结句中“吉”与“燠”有所变化。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美,而且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语言质朴:诗歌语言简洁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真挚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如“岂曰无衣”的反问,直接引出对所拥有衣服的不满,以及对特定的“子之衣”的赞美与怀念,情感自然流露。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自己众多的衣服与“子之衣”进行对比,突出了“子之衣”在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子之衣”的喜爱或思念之情。

诗经

122. 诗经·唐风·无衣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