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曹风·蜉蝣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注释:
蜉蝣:昆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朝生暮死。
羽:翅膀。
衣裳楚楚:蜉蝣的翅膀像鲜明整洁的衣裳。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心之忧矣:心中充满了忧愁。
归处:归宿,指人生的最终归向。
翼:翅膀。
采采:华丽、鲜明的样子。
归息:休息,安息。
掘阅:穿穴而出。阅,通“穴”。
麻衣:本指白色的衣服,这里形容蜉蝣透明的翅膀像白色的麻衣。
说:通“税”,止息、解脱。
译文:
蜉蝣的翅膀,如同鲜明亮丽的衣裳。心中满是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向?
蜉蝣的羽翼,像华丽的衣服般耀眼。心中满是忧伤,不知何处是我安息的地方?
蜉蝣破土而出,它的翅膀洁白如雪。心中满是忧伤,不知哪里是我最终的解脱之处?
讲解: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古人对生命易逝的最早喟叹之一。诗人借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虫,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忧伤。蜉蝣虽然有着美丽的翅膀和光鲜的外表,但生命极其短暂,这与人类生命的有限性相呼应。诗中反复强调“心之忧矣”,体现出诗人对生命归宿、人生意义的迷茫和困惑,也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无奈。
艺术特色:
意象鲜明:以蜉蝣为核心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蜉蝣的翅膀、外形等特点,如“衣裳楚楚”“麻衣如雪”,使读者对蜉蝣的形象有了清晰的认识。这种对微小生物的细致刻画,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表现力,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结构相似,语句重复,只在个别字词上略有变化。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通过反复咏叹,不断强化了主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对生命的思考。
对比强烈:将蜉蝣短暂的生命和美丽的外表与人类对生命的追求和对归宿的迷茫形成鲜明对比。蜉蝣的美丽和短暂,衬托出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毛诗序》认为此诗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但这种说法存在争议。从曹国的特定背景来看,其国力单薄,处于大国的威逼之下,这里的士大夫可能因此对人生更多忧惧和伤感。此诗作为《诗经》中的一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对后世文学中关于生命主题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