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齐风·南山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注释:
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
崔崔:山势高峻状。
绥绥:缓缓行走的样子,这里指雄狐求偶时的样子。
鲁道:通向鲁国的道路。
有荡:即“荡荡”,平坦。
齐子:齐国的女儿,指文姜。
由归:从这条道路出嫁。
归止:出嫁。止,语助词。
怀:想念。
葛屦(jù):葛布鞋。
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
冠緌(ruí):帽带下垂部分。
双止:成双。止,语助词。
庸:用,指齐女嫁鲁公。
从:跟从,指齐女随襄公淫乱。
蓺(yì):种植。
衡从:即“横纵”,东西向曰“横”,南北向曰“纵”。
鞠:穷,放任无束。
析薪:砍柴。
克:能。
极:放纵无束。
译文:
南山巍峨高峻,雄狐缓步独行。鲁国大道宽阔,文姜由此嫁人。既然嫁给鲁君,为何思念难禁?
葛布麻鞋成对,冠帽结带成双。鲁国大道平坦,文姜由此嫁夫。既然已为人妻,为何又跟从他人?
种麻该当怎样?纵横耕耘田亩。娶妻该当如何?定要先告父母。既已禀告父母,为何还要放任?
砍柴应当如何?没有斧头不行。娶妻应当怎样?少了媒人不成。既然已经成婚,为何还让她放纵?
讲解:
主旨:这首诗是一首讽刺齐襄公和其妹文姜淫乱的诗。诗中以南山起兴,通过对文姜出嫁后的不当行为进行质问,表达了对这种违背伦理道德行为的批判。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以南山的高峻和雄狐的绥绥行走起兴,暗示了齐襄公地位的尊崇和其行为的不端。同时,用葛屦五两、冠緌双止比喻夫妻成双成对,与文姜的淫乱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重章叠句:全诗四章,每章结构相似,仅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使批判的力度层层递进。
问答形式:诗中多处采用设问的方式,如“既曰归止,曷又怀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既曰告止,曷又鞠止?”“既曰得止,曷又极止?”通过连续的质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文姜行为的不满和谴责。
文化意义: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伦理道德的重视,以及对违背伦理行为的批判。它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的婚姻制度和道德观念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同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