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唐风·扬之水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1. 扬之水:悠扬缓慢的流水。有说法认为此句以水起兴,暗示政局不稳,水的激扬冲刷石头,就像曲沃势力逐渐强大,对晋昭公的统治形成冲击。

2. 白石凿凿:“凿凿”指鲜明的样子。河水中的白石清晰可见,也可象征某种清晰可见的局势或人物的品质。

3. 素衣朱襮(bó):“素衣”为白色的衣服,“朱襮”指绣有花纹的衣领,在当时可能是一种特定的服饰标识,代表着一定的身份或地位。这里的穿着描写可能是对诗中所提到的“君子”的一种形象刻画。

4. 子、君子:均指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是晋昭侯的叔父,受封于曲沃后势力逐渐壮大。

5. 沃:地名,即曲沃,在今山西闻喜县东。曲沃是晋国的一个重要城邑,后来成为曲沃桓叔的封地,其势力在此不断发展。

6. 皓皓:洁白的样子。此处形容白石的颜色,与上一章的“凿凿”相呼应,进一步强调河水和白石的状态。

7. 鹄:地名,具体位置有争议,一说也是曲沃附近的一个地方。

8. 粼粼:形容水清澈见底、石头清晰可见的样子,也可表示某种事物的清晰或明显。

9. 我闻有命:有人理解为听到了某种命令或消息,可能与当时的政治局势或事件相关。

10. 不敢以告人:不敢把所听到的事情告诉别人,显示出这件事情的机密性或敏感性。

译文: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鲜明可见。穿着白色衣服、红色衣领的人,跟从您到曲沃去。既然见到了您这位君子,心中怎能不欢喜?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洁白清幽。穿着白色衣服、红色绣领的人,跟从您到鹄城一游。既然见到了您这位贵人,还有什么值得忧愁?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加晶莹。当我听说将有机密命令,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

讲解:

历史背景与主题争议:

历史背景方面: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号桓叔。曲沃面积比晋都翼城还大,桓叔又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到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晋昭侯,欲迎立桓叔,但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败回曲沃,潘父也被杀。这首诗的创作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主题争议方面: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普通的爱情诗,描写了女子跟随君子的快乐以及内心的感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是作者有感于晋国当时的政治斗争,在政变前夕所写,是对晋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揭发。

诗歌艺术特色:

起兴手法的巧妙运用:以“扬之水”起兴,河水的激扬、白石的鲜明等景象,既为诗歌营造了一种特定的氛围,也可能暗示着当时晋国局势的动荡和不安。这种起兴手法在《诗经》中较为常见,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为后文的展开奠定基础。

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全诗三章,每章的前两句都以“扬之水,白石……”开头,形成了重章叠句的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不仅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也有助于强化主题,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诗中对人物的服饰“素衣朱襮”“素衣朱绣”以及人物的心理“云何不乐”“云何其忧”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和情感。这些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诗经

116. 诗经·唐风·扬之水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