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清人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

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

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释:

1. 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清,郑国之邑,一说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

2. 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

3. 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

4. 旁旁:同“彭彭”,马强壮有力貌。一说行走、奔跑貌。

5. 二矛:酋矛、夷矛,古代战车上的两种长矛。

6. 重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重,重叠。英,矛上的缨饰。

7. 翱翔:本指鸟在空中回旋飞翔,这里指军队在黄河边上无所事事地徘徊、游荡。

8. 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9. 麃麃(biāo biāo):英勇威武貌。

10. 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矛上装饰的鷮羽毛。

11. 逍遥:闲散无事、悠然自得的样子。

12. 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13. 陶陶:和乐貌。一说马疾驰之貌。

14. 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15. 中军:即“军中”。一说指古三军之中军主帅。

16. 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一说做好表面工作,指装样子,并非真要抗拒敌人。

译文: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地,驷马披甲真威风。两矛装饰重缨络,在黄河边上像鸟儿般徘徊游荡。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驷马披甲威又骄。两矛装饰野鸡毛,在黄河边上自在逍遥。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地,驷马披甲任疾跑。左转身子右拔刀,军中好像准备好。

讲解:

创作背景:据《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但时间久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导致军队溃散而归,高克奔逃陈国。

诗歌主旨: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表面上看,诗中描写了清邑士兵的战马强壮、武器精美、武艺高超,如“驷介旁旁”“二矛重英”“左旋右抽,中军作好”等,但实际上他们却在驻地无所事事,在黄河边上“翱翔”“逍遥”,讽刺了高克带领的军队徒有其表、不务正业,也间接斥责了郑文公用人不当、昏庸无能。

艺术手法:

复沓结构:全诗三章,结构相似,反复咏唱清人在彭、消、轴三地的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了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读者对清邑士兵的种种表现留下深刻印象。

细节描写:诗中对清邑士兵的装备、动作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二矛重英”“左旋右抽”等,生动地展现了士兵们的状态,同时也与他们的无所作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用词巧妙:诗中使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看似是在赞美士兵,实则是反讽,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诗经

79. 诗经·郑风·清人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