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曹风·下泉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注释:

冽(liè):寒冷。

下泉:地下涌出的泉水。

苞:丛生。

稂(láng):一种莠一类的野草。

忾(xì):叹息。

寤叹:睡不着而叹息。

周京:周朝的京城,天子所居,下文“京周”“京师”义同。

萧:一种蒿类野生植物。

蓍(shī):一种用于占卦的草。

芃(péng)芃:草木茂盛的样子。

膏:滋润。

四国:四方各国。

郇(xún)伯:周文王之子,郇国的君主,名葡,一说为郇侯、荀伯。在这首诗中被认为是能够安定四方的贤能之人。劳:慰劳,这里有安抚、治理之意。

译文:

寒冽泉水往外冒,浸泡丛丛狗尾草。醒来叹息睡不着,思念周朝的京城。

寒冽泉水往外冒,浸泡丛丛艾蒿草。醒来叹息睡不着,思念京城心烦恼。

寒冽泉水往外冒,浸泡丛丛蓍草苗。醒来叹息睡不着,思念京城心忧伤。

糜子苗儿长得旺,好雨及时来滋养。四方诸侯国有君主,郇伯亲自来慰劳。

讲解:

主题思想:

政治怀念说:此诗一般被认为是曹国人对西周盛世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政治混乱的不满。诗的前三章以寒冽的下泉浸泡野草起兴,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和对往昔周京的怀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崛起,周王室衰微,政治动荡不安。曹国作为一个小国,在这种局势下生存艰难,诗人通过怀念周京的辉煌,寄托了对稳定政治秩序和清明统治的向往。

贤臣渴望说:诗的最后一章提到“四国有王,郇伯劳之”,也有观点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对贤能之臣的渴望。在混乱的时代,人们希望有像郇伯这样的贤臣能够出来安定国家,治理四方。诗人以郇伯为例,暗示了对能够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人才的期盼。

艺术特色:

起兴手法:诗歌开篇以“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冽彼下泉,浸彼苞蓍”起兴,用寒冷的泉水浸泡野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衰败的氛围,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安。这种起兴手法不仅使诗歌具有生动的画面感,也为后文表达诗人的情感奠定了基调。

重章叠句:全诗共四章,前三章结构相似,语句重复,只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如“苞稂”“苞萧”“苞蓍”。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周京的思念之情。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过去周京的辉煌和现在政治混乱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将“下泉”的寒冷与“阴雨膏之”的滋润相对比,暗示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希望能有像及时雨一样的力量来改变现状。

诗经

153. 诗经·曹风·下泉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