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鹿鸣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呦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周行: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视:同“示”。恌:同“佻”,轻薄,轻浮。
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旨:甘美。
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芩:草名,蒿类植物。
湛: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地啃食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地啃食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地啃食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讲解:
主旨探讨:
美诗说:这是一种主流观点。该诗被认为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一首乐歌,描绘了君王宴请群臣嘉宾的和乐盛况。君王以美酒佳肴、鼓瑟吹笙来款待嘉宾,嘉宾们品德高尚、行为端正,为天下人树立了榜样。整首诗体现出一种君臣和谐、其乐融融的氛围,表达了对君王礼贤下士、群臣贤能忠诚的赞美。
刺诗说:有部分学者认为此诗可能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在西周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一些人认为诗中所描写的宴饮欢乐场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能是作者借此来讽刺统治者的奢侈享乐、不顾百姓疾苦。然而,这种说法相对较为小众,缺乏足够的文本证据支持。
艺术特色:
起兴手法:诗歌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鹿在野外悠闲地吃草、鸣叫,发出和谐悦耳的声音,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欢快、祥和的氛围。这种起兴手法不仅使诗歌开篇就具有吸引力,也为后文描写宴饮的欢乐场景做了铺垫,暗示了宴会的和谐与美好。
重章叠句: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结构和语句都非常相似,只是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又深化了主题。反复强调鹿鸣、嘉宾、鼓瑟吹笙、美酒等元素,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宴会的欢乐气氛和主人对嘉宾的热情款待。
音乐描写:诗中多次提到“鼓瑟吹笙”“鼓瑟鼓琴”,对宴会上的音乐演奏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悠扬的乐声。音乐在古代的宴饮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添欢乐的气氛,还能够沟通人们的情感。通过对音乐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宴会的盛大和欢乐。
道德倡导:诗中强调嘉宾的“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即品德高尚、行为端正,为百姓树立了榜样。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品质的重视,也体现了诗歌的教化作用。在宴饮的欢乐氛围中,融入了对道德的倡导,使诗歌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