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樛木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注释:

樛(jiū):下曲而高的树。

葛(gě)藟(lěi):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藟似葛,野葡萄之类。

累:攀缘,缠绕。此处又作“纍”。

只:语气助词。

君子:此处指结婚的新郎。

福履:福禄,幸福。

绥:安乐。一说通“妥”,下降,降临。

荒:覆盖。

将:扶助;或释为“大”。

萦(yíng):回旋缠绕。

译文: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并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一位快乐的君子,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抚人或使人安定。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并且这根樛木都被葛藟覆盖了。一位快乐的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扶助他。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好几根葛藟爬上这根树枝,缠绕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一位快乐的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成就他。

讲解:

主题与背景:关于《周南·樛木》的主题有多种解读。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民歌。在古代婚礼宴席上,人们用葛藟缠绕樛木来比喻女子嫁给丈夫,为新郎送上祝福,希望他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体现了君子成人之美的品德,即看到别人有优点时为其高兴,看到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和补充。这首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淳朴的民风。

艺术手法:

比兴手法:诗中以南方生长的高大樛木被葛藤攀援、缠绕起兴,引出对君子的祝福。“樛木”和“葛藟”的关系,比喻君子与福禄的紧密相连,生动形象。如用樛木的树枝下垂、葛藟的缠绕,暗示君子的品德能吸引福气降临。

重章叠句:全诗共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如“累”“荒”“萦”,以及“绥”“将”“成”,在回环往复中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使祝福的情感不断递进。这种手法在《诗经》中较为常见,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文化内涵:此诗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君子品德的推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也反映出对家庭和睦、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君子的品德和行为受到重视,乐于助人、成人之美的品质被视为高尚的道德标准。

诗经

4. 诗经·周南·樛木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