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权舆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注释:
於(wū):叹词,表示感慨。
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尔雅》中提到“握,具也”。
渠渠:丰盛的样子。《广雅》中解释为“渠渠,盛也”。
于嗟乎:悲叹声。
承:继承、承受。
簋(guǐ):古代青铜或陶制圆形食器。毛传中说“四簋,黍稷稻粱”,朱熹《诗集传》中提到“四簋,礼食之盛也”。
权舆:本指草木初发,引申为起始。
译文:
唉我呀!曾客居华馆大屋,如今每顿饭供应都不丰富。可叹啊!待遇远不如当初!
呜呼哉!曾经餐餐多美好,如今每天挨饿顿顿吃不饱。可怜啊!远远不如从前好!
讲解:
主题思想: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两种主要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贤士发牢骚的诗,讽刺秦君养士待贤有始无终。秦国在历史上有好养游士食客的传统,但到了秦康公时,对待贤士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诗中通过描述主人公今昔生活待遇的巨大反差,表达了对秦康公的不满以及贤者在这种情况下的失落与哀怨。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秦国没落贵族在叹息生活今不如昔。诗中主人公回忆过去的荣华富贵,对比现在生活的困窘,体现出一种对过去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无奈。
艺术特色:
结构与手法:全诗两章,结构相同,在反复咏叹中作强烈的对比。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刻。首句以慨叹发语,让读者能够迅速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为后文的今昔对比做了铺垫。
细节对比:诗中从“夏屋渠渠”到“每食无余”,再到“每食四簋”到“每食不饱”,细致地描绘了主人公生活待遇的变化。这种细节上的对比,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前后生活的落差之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情感表达:诗歌充满了失望和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主人公一方面对遭受冷遇的现实感到失望,发出“于嗟乎,不承权舆”的悲叹;另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对秦康公恢复先王礼贤下士之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