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下武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注释:
1. 下武:在后继承。下,后;武,继承。
2. 世:代。
3. 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
4. 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
5. 王:此指武王。
6. 配:指上应天命。
7. 求:通“逑”,匹配。言王所以配于京者,因其可与世德配合。
8. 言:语助词。
9. 命:天命。
10. 孚:使人信服。
11. 下土:下界土地,即人间。
12. 式:榜样,范式。
13. 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
14. 媚:爱戴。
15. 一人:指周天子,此诗中具体指武王。
16. 应侯顺德:吴闿生《诗义会通》中提到“侯,乃也;应,当也。‘应侯顺德’,犹云应乃懿德”。而《水经注》等书认为应侯是武王之子,封于应(地在今河南宝丰西南)。
17. 昭:光明,显耀。
18. 嗣服:后进,指成王。也可理解为继承、延续前人的事业。
19. 兹:同“哉”。
20. 来许:同“后进”。
21. 绳:承。
22. 武:足迹。祖武,指祖先的德业。
23. 於(wū):感叹之词。
24. 斯:语助词。
25. 祜(hù):福。
26. 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诗》言遐不者,遐、胡一声之转,犹云胡不也,即“岂不”的意思。
译文:
后能继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灵在天,武王配天居镐京。
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也令人信服,足为人间好榜样。孝顺祖宗德泽长,德泽长久法先王。
爱戴天子这一人,能将美德来承应。孝顺祖宗德泽长,光明显耀好后进。
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基业长达千万年,天赐洪福享受起。
天赐洪福享受起,四方诸侯来祝贺。基业长达千万年,那愁没人来辅佐。
讲解:
诗歌主题:这是一首赞美周武王等继承先王文德的诗歌。诗歌通过对周朝历代先王的赞颂,强调了周朝统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以及周武王能够继承先王的美德和功业,为周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结构分析:
第一章:“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开篇点明周朝是一个能够继承先王功业的伟大国家,世代都有圣明的君主。接着提到三位先王已经在天上,而武王则在京城(镐京)继承了天命,为周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这一章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强调了周朝的正统性和武王的地位。
第二章:“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进一步阐述武王在京城继承了先王的德行,并且能够长久地顺应天命,成为令人信服的君王。这一章强调了武王的德行和天命的契合,为他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
第三章:“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说明成王也令人信服,成为了人间的榜样。并且强调要永远保持孝顺的思想,以先王为法则。这一章将武王的统治延续到成王,强调了周朝的传承和延续。
第四章:“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表达了对天子(武王)的爱戴,以及他能够顺应美德。同时,再次强调要永远保持孝顺的思想,让后代能够继承先王的事业。这一章进一步强调了武王的美德和对后代的影响。
第五章:“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意思是要昭告后代,遵循祖先的足迹。周朝的基业将会长达千万年,并且会受到上天的福佑。这一章强调了周朝的长久和上天的保佑,以及对后代的期望。
第六章:“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描述了周朝受到上天的福佑,四方诸侯都来祝贺。周朝的基业将会长达千万年,不用担心没有辅佐。这一章以四方诸侯的来贺和辅佐,强调了周朝的繁荣和强大。
修辞手法:此诗在修辞上特别精于使用顶针辞格。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顶针勾连,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顶针勾连,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顶针勾连,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与第五章的首句“昭兹来许”意思相同,结构也相同,可视为准顶针勾连。这种修辞手法使诗歌的结构更加严谨,韵律更加流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