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唐风·葛生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注释:
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
蒙:覆盖。
楚:灌木名,即牡荆。
蔹(liǎn):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予美:我的好人。郑笺:“我所美之人。”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妇人指其夫。
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域:坟地。毛传:“域,营域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营域,或作茔域,古为葬地之称。《说文》:‘茔,墓地也’是也。”
角枕:牛角做的枕头。据《周礼·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
粲:同“灿”,灿烂。
锦衾:锦缎褥。
旦:天亮。朱熹《诗集传》:“独旦,独处至旦也。”一说旦释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坦,安也。”
译文:
葛藤覆盖着荆条,蔹草蔓延在荒野。我的爱人已逝去在此地,谁能与他相伴?我只能孤独地待着。
葛藤覆盖着酸枣树,蔹草蔓延在坟地。我的爱人已逝去在此地,谁能与他相伴?他只能独自安息。
那角枕如此光鲜,那锦被多么灿烂。我的爱人已逝去在此地,谁能与他相伴?我只能独自熬到天亮。
夏天的白昼漫长,冬天的夜晚难熬。等我百年之后,要与你同葬在你的墓穴。
冬天的夜晚漫长,夏天的白昼漫长。等我百年之后,要与你同葬在你的墓室。
讲解:
主题:这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亡夫(或亡妻)的深切思念和悲痛之情。诗中通过对葛藤、蔹草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荒芜的氛围,衬托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哀伤。
艺术手法:
比兴手法:开篇以“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起兴,葛藤缠绕着荆条,蔹草在荒野中蔓延,这种野生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孤独。同时,也为后文表达对亡者的思念和孤独感奠定了基调。
重章叠句:诗歌中多次重复“予美亡此,谁与?独……”的句式,强调了主人公的孤独和对亡者的思念。此外,“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的反复吟唱,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更突出了主人公在失去爱人后,日日夜夜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孤独,以及对未来与爱人相聚的渴望。
细节描写:对角枕和锦衾的描写“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一方面表现出亡者的身份高贵或者曾经生活的美好,另一方面也与主人公现在的孤独和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主人公的悲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