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1. 作者及成书背景: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诞生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担任了二三十年史官,曾立下编写一部规模宏大史书的宏志,对司马迁影响深远。司马迁年轻时遍览群书,周游各地搜索材料,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成书背景:西汉经过汉初几位帝王的励精图治,成为经济文化发达、政治军事强盛的王朝。统治者需要一部史书总结历代兴衰经验,且先秦时期的诸多史书为《史记》的创作提供了历史资料和写作体裁的借鉴。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历经多年撰写,最终完成了这部著作。

2. 内容与体例:

《史记》共有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约 3000 年的历史。

本纪:共十二篇,记载“天下”统治者的事迹,是全书的总纲,采用编年体叙事,如《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等。其中,项羽和吕太后虽未称帝,但在司马迁眼中他们的事迹与帝王相当,所以也被列入本纪。

表:十篇,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如《十二诸侯年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等。

书:八篇,有关历代典章制度,如《礼书》《乐书》《封禅书》等。

世家:三十篇,描述影响深远的家系、周代的诸侯国和汉代的王侯贵族事迹,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孔子虽不是诸侯,但作为儒学创始人被司马迁列入世家;陈涉是第一位起义亡秦的领导者,其历史地位也被司马迁认可。

列传:七十篇,呈现历史上除帝王、诸侯外各类人物的历史表现与社会的种种样貌,有单人传、合传、类传等形式,如《商君列传》《刺客列传》等。列传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讲述了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家族传承以及著书的个人动机等。

3. 历史影响:

史学方面: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基础。

它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详细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的深刻历史见解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方面:《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等,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历史事件生动有趣,其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版本流传:《史记》成书后,长期被禁,两汉时期的旧本已失传。北宋之前只有抄本,现存抄本约有十七种,全部都是残本。北宋出现了《史记》的刊刻本,之后历代都有多种刻本流传。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是比较好的版本。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