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也。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为也。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此真君子也。”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之道也。”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求诸人,则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引弓,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子曰:“鬼神之为物,其德盛矣。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之而不知,其盛矣哉!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大德必得其禄,大德必得其寿。是以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不栽者拔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我子孙,在兹多福。’大德之人,上天眷顾他。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诸侯、大夫及士庶人,各有等差。”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愚也。旅酬,所以合和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祀天地也。宗庙之礼,所以祀祖先也。明乎郊社之礼、宗庙之礼,其义理之所在,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载于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废。”

“法制度,考文。其义皆在于此。”

“故为政在人,取才在德,其义亦在于此。”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则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则不可以不敬长;思敬长,则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则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即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此达道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行之,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勇于实践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国;知所以治国,则知所以平天下。”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劳,体群臣则士大夫效命,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体群臣也;时使薄敛,所以子庶民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恶,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朝聘以时,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诎,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上,民不得而治矣;获上有道,不信友,则弗获上矣;信友有道,不顺亲,则弗信友矣;顺亲有道,反身不诚,则不顺亲矣;诚身有道,不明善,则不诚身矣。诚、信、善,此三者循环相因,修身之根本。”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得,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清,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果,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弱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育焉;能赞天地之育焉,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衰,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恶,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不依他物。道者自道也,而不依他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远,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远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厚,高明,悠远。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也,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广大也,草木生焉,禽兽藏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也,鼋鼍、蛟龙生焉,货船行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熙敬止!”盖曰地之所以为地也。

“不赏而人自勉,不罚而人自惩,此乃至诚之力量。”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内省不疚乎!”

“君子之学,在于求诸己。小人之学,在于求诸人。君子之学,在于慎独。小人之学,在于显扬。君子之学,在于自得。小人之学,在于外饰。君子之学,在于敬。小人之学,在于慢。君子之学,在于诚。小人之学,在于伪。”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云:‘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此之谓也。”

“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合,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悖,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顺次,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其德厚矣,其仁也厚矣。其义也厚矣,其礼也厚矣,其智也厚矣,其信也厚矣。此之谓盛德。”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别;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齐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其首不见其尾,神龙见首不见尾。其动也,如神之速,其静也,如渊之深。其仁也,如天之覆;其义也,如地之载;其礼也,如四时之序;其智也,如日月之明;其信也,如山川之固。夫然后能配天地,主宰万物。”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为能立天下之大本,为能知天地之育。夫然后能与天地参。”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它的核心观念是“中庸之道”,强调适度、平衡、和谐等理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介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一、内容概述

《中庸》的核心内容是“中庸之道”。“中庸”一词,通常理解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追求一种适度、平衡的状态。它强调在处理各种事务和关系时,要避免走极端,保持中正平和。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篇提出了性、道、教的关系。认为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遵循本性而行就是道,修养道就是教育。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对“中”与“和”进行了界定。人的情感在未发之时处于一种中正的状态,当情感表现出来时能够符合节度,就是和。

3.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能生长繁育。强调了中和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二、思想内涵

1. 道德修养

强调通过自我反省、慎独等方式进行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在独处时也能保持道德的自律,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提倡“诚”,认为真诚是道德修养的根本。只有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达到道德的完美境界。

2. 为人处世

主张在与人交往中要遵循中庸之道,做到适度、恰当。既不过分谦卑,也不过分傲慢;既不过分亲近,也不过分疏远。

强调“和而不同”,即追求和谐的同时,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人们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在差异中实现和谐共处。

3. 政治理念

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中庸之政,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注重德治,通过自身的道德示范来引导民众,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强调“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即品德高尚的人能够遵循中庸之道,而品德低下的人则违背中庸之道。呼吁统治者任用君子,远离小人,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写作特色

1. 逻辑严密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天命之性到道、教,再到中和、诚等概念的阐述,逐步深入地探讨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和意义。

论证过程逻辑清晰,通过对各种概念的分析和比较,以及引用经典、举例说明等方法,使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2. 语言优美

文字简洁而富有深意,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语言风格古朴典雅,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和智慧的光芒。

四、历史影响

1.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系,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庸之道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

2. 对教育的影响

《中庸》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原则。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学习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借鉴。

3.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庸之道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中国人在为人处世、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等方面,常常遵循中庸之道的原则,追求和谐、平衡、适度的状态。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