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左传》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编写,共三十五卷。以下是其大致的目录及主要内容:

1. 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郑伯克段于鄢》:主要讲述郑庄公和共叔段之间的矛盾,郑庄公对共叔段欲擒故纵,最终共叔段造反失败逃亡的故事,其中有“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名句。

《周郑交质》:周平王与郑庄公互相交换人质,反映了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周郑关系的变化。

《石碏谏宠州吁》:石碏劝谏卫庄公不要过分宠爱州吁,否则会导致祸乱,后来州吁果然弑君篡位。

《臧僖伯谏观鱼》:臧僖伯劝阻鲁隐公不要去棠地观鱼,强调君主应关注国家大事,而非游乐之事。

《郑庄公戒饬守臣》:郑庄公占领许国后,对留守许国的臣子进行告诫。

《臧哀伯谏纳郜鼎》:臧哀伯劝谏鲁桓公不要接受宋国送来的郜鼎,认为这是违反礼制的行为。

2. 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桓公元年》至《桓公十八年》:记录了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的部分事迹以及齐桓公前期的一些活动,还有各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等事件。例如,鲁桓公与齐襄公之间的交往等。

3. 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国的故事,提出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著名军事理论。

《齐桓公伐楚》: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攻打楚国,楚国派使者应对,双方进行了外交上的交锋。

《宫之奇谏假道》: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晋国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指出“唇亡齿寒”的道理,但虞公不听,最终虞国也被晋国所灭。

4. 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 主要记载了鲁闵公在位期间的一些事件,如狄人攻打卫国,卫懿公好鹤亡国等。

5. 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烛之武退秦师》: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烛之武凭借出色的口才说服秦穆公退兵,瓦解了秦晋联盟。

《蹇叔哭师》: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执意派军队远征郑国,蹇叔哭着送行,预言了秦军的失败。

《晋公子重耳之亡》:详细叙述了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的经历,包括他在各国的遭遇以及最终返回晋国成为国君的过程。

6. 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 记录了晋文公重耳称霸后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例如,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晋国取得胜利,奠定了其霸主地位。

7. 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 包括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以及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冲突等。如楚国不断扩张势力,与晋国争夺霸权。

8. 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晋楚鄢陵之战》:晋楚两国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双方在鄢陵展开激战,晋国最终获胜。

《祁奚请免叔向》:祁奚为叔向求情,使其免于被陷害,体现了祁奚的正直和公正。

9. 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 记载了各国之间的政治、外交、战争等事件,如吴国的崛起,与楚国的战争等。

10. 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 主要叙述了鲁昭公在位期间的一些事件,以及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例如,鲁国的内乱,各国之间的会盟等。

11. 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 记录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如吴国与越国的战争,越国逐渐强大等。

12. 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 记载了鲁哀公在位期间的一些事件,以及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如吴越争霸的后续,越国最终灭掉吴国等。

此外,书末还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的相关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左传》原书只有纪年,没有篇目,现在看到的篇目是后人所加。其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

一、作者及成书背景

1. 作者: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明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

2. 成书背景:《左传》成书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左丘明通过对《春秋》的注解和阐发,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趋势。

二、内容概述

1. 时间跨度:《左传》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8 年),共计 255 年的历史。

2. 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治斗争、君臣关系等。例如,书中描写了各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会盟、外交活动等,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

军事方面:对春秋时期的战争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包括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军事思想等。例如,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等著名战役在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经济方面:涉及到春秋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书中描写了各国的土地制度、税收制度、贸易往来等,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方面: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礼仪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例如,书中描写了各国的学校教育、祭祀活动、礼仪规范等,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

人物形象:《左传》塑造了众多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孔子等。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有的雄才大略,有的仁义道德,有的机智勇敢,有的忠诚正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三、艺术特色

1. 编年体叙事:《左传》采用编年体的叙事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书中也采用了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2. 人物描写:《左传》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方面来描写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书中还采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3. 战争描写:《左传》对战争的描写非常精彩,不仅描写了战争的场面和过程,还分析了战争的起因、战略战术、胜负原因等。书中的战争描写充满了智慧和谋略,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思想和战争观念。

4. 语言艺术:《左传》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书中的语言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历史影响

1. 史学价值:《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书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为后人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2. 文学价值:《左传》的文学价值也非常高,它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的人物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等方面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3. 思想价值:《左传》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如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依法治国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书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为后人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同时,它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也非常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