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全书共七篇十四卷,目录如下: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主要讨论了如何治国、仁义与利益的关系等问题。例如孟子提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观点,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仁义而非一味追求利益。
《孟子·卷二·梁惠王下》:继续孟子与梁惠王的交流,还涉及孟子与其他君主的讨论,内容包括君主的行为准则、如何施行仁政等。
《孟子·卷三·公孙丑上》:此篇中孟子与弟子公孙丑探讨了一些哲学和政治问题,如“四端”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以及如何实现仁政等。
《孟子·卷四·公孙丑下》:进一步阐述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对一些具体事件的看法,如孟子对战争、外交等方面的观点。
《孟子·卷五·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的交往及对滕国治理的建议,涉及到教育、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孟子·卷六·滕文公下》:继续讨论滕国的政治、社会问题,以及孟子对当时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批判。
《孟子·卷七·离娄上》:主要论述了道德规范、君臣关系、治国之道等,强调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孟子·卷八·离娄下》:对各种道德行为和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进一步阐述了孟子的道德观念。
《孟子·卷九·万章上》:围绕万章提出的一些问题,孟子对古代圣王的事迹、君臣关系等进行了解读和阐释。
《孟子·卷十·万章下》:继续探讨与古代圣王、贤臣相关的话题,以及君子的处世之道。
《孟子·卷十一·告子上》:告子与孟子就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辩论,孟子提出性善论的观点,并进行了论证。
《孟子·卷十二·告子下》:涉及到个人修养、环境对人的影响、如何看待不同的观点等内容。
《孟子·卷十三·尽心上》:阐述了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以及如何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生的幸福。
《孟子·卷十四·尽心下》:对之前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总结和深化,强调了仁人志士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