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奉敕主编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

1. 作者及团队:

主修:司马光(1019 年 - 1086 年),字君实,宝元元年(1038 年)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自请离京到西安、洛阳等地,潜心修史。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除《资治通鉴》外,还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

助修:协助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主要有刘恕、刘攽、范祖禹三人。刘恕、刘攽均为北宋知名史学家,分别著有《通鉴外记》《十国纪年》《东汉刊误》《五代春秋》等;范祖禹另著有《唐鉴》《帝学》等。此外,司马光之子司马康也参与了部分撰修及印前校定工作。

2. 成书过程:

治平元年(1064 年),司马光将所撰《历年图》五卷进呈宋英宗,这是后来《资治通鉴》的雏形或编撰大纲。

治平三年(1066 年),司马光又将在《历年图》基础上编撰的《通志》八卷进呈英宗审阅,该部分成为《资治通鉴》前八卷周纪、秦纪的内容。英宗诏令在崇文院设立专门修书机构“书局”,支持司马光编书。

治平四年(1067 年),宋神宗即位,特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撰写序文、当面颁授,还赐给司马光藏书,敕令他继续撰修。从治平三年(1066 年)到熙宁三年(1070 年)九月,司马光在朝中与刘恕、刘攽一起修书。

熙宁三年(1070 年)九月,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京师,到洛阳继续修书,并奏请神宗让范祖禹同修。元丰七年(1084 年),《资治通鉴》编撰完成。元丰八年(1085 年)三月,神宗崩,哲宗继位。元祐元年(1086 年)闰二月,司马光出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九月初一病逝;同年十月,《资治通鉴》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1092 年),《资治通鉴》全书印成,从此流传天下。

3. 内容概要:

时间范围: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三家分晋”,下讫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征伐淮南”,涵盖了 16 个朝代、前后 1362 年的历史。

篇幅及结构:全书共 294 卷、300 多万字,分为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此外,还有《资治通鉴目录》30 卷、《资治通鉴考异》30 卷作为辅助读物,总计 354 卷。

内容侧重:所记史实主要以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尤其偏重于政治和军事,包含“君道”“臣谊”“国是”“民情”以及为官之本、治学之途、做人之道等多方面内容。详细记载了历朝兵、刑、礼、乐等方面的政治举措和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历次重大战争的成因、经过和结果,以及田制、赋税改革及攸关民生苦乐的其他重大事件。

4. 历史影响:

史学价值:

编年体典范:《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系统地叙述了各个朝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这种编年体史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后世的史书编纂,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读者能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史料丰富: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广泛引用了各类史书和文献资料,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一个汇集大量历史资料的综合性史书,为后世的历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推动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进展。

思想启示: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析,表达了司马光的治国思想和治理理念,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

文化传承:其广泛传播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历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议题,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

《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政治思想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