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尚书》的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目录如下:
1. 虞书:
《尚书·尧典》:主要记载了尧帝的品德、言行以及他对天文历法的制定、官员的任命等事迹,展现了上古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
《尚书·舜典》:讲述了舜帝的生平经历,包括他被尧帝选拔、任用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实践等。
《尚书·大禹谟》:记录了大禹治水的功绩以及他与其他部落首领的政治活动。
《尚书·皋陶谟》:皋陶是舜帝的大臣,该篇主要是皋陶与舜帝讨论治国方略的言论记录。
《尚书·益稷》:记载了大禹和伯益、后稷等人向舜帝汇报治水工作及讨论国家治理的内容。
2. 夏书:
《尚书·禹贡》:这是一篇具有重要地理价值的文献,详细描述了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对各州的地理、物产、贡赋等进行了记载。
《尚书·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誓词,体现了夏朝初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
《尚书·五子之歌》:相传是太康的五个弟弟在太康失国后所作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统治者的劝谏。
《尚书·胤征》:记载了胤侯奉夏王仲康之命征讨羲和的事件,反映了夏朝的政治管理和军事制度。
3. 商书:
《尚书·汤誓》:商汤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表达了商汤推翻夏朝统治的决心和理由。
《尚书·仲虺之诰》:仲虺是商汤的大臣,此篇为他对商汤的劝勉之词,阐述了商汤伐夏的正义性以及治国的理念。
《尚书·汤诰》:商汤发布的告示,主要内容是告诫诸侯要遵守道德规范,勤勉治国。
《尚书·伊训》:伊尹教导太甲的言论,强调了君主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治国方法。
《尚书·太甲上》《尚书·太甲中》《尚书·太甲下》:分别记录了太甲在不同阶段的行为和伊尹对他的教导,反映了商朝初期的政治斗争和君主的成长过程。
《尚书·咸有一德》:强调君主应当具备纯正的品德,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尚书·盘庚上》《尚书·盘庚中》《尚书·盘庚下》:盘庚是商朝的一位君主,这三篇记录了他为了巩固统治、迁都殷地的过程以及对臣民的劝说。
《尚书·说命上》《尚书·说命中》《尚书·说命下》:记载了武丁任命傅说为相以及傅说对武丁的辅佐和建议。
《尚书·高宗肜日》:关于高宗武丁祭祀祖先时发生的一些事件及大臣祖己对武丁的劝谏。
《尚书·西伯戡黎》:西伯周文王攻克黎国,商纣王的大臣祖伊感到恐惧并向纣王进谏的故事。
《尚书·微子》: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他对商朝的衰落感到忧虑,向太师、少师请教去留的问题。
4. 周书:
《尚书·泰誓上》《尚书·泰誓中》《尚书·泰誓下》: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表达了周武王对商纣王的讨伐决心和正义性。
《尚书·牧誓》: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前对军队的誓师演讲,强调了伐纣的原因和目的。
《尚书·武成》:记载了周武王伐纣成功后举行的祭祀活动以及对商朝遗民的安抚政策。
《尚书·洪范》:相传是周武王向箕子请教治国方略后,箕子所阐述的“洪范九畴”,即治理国家的九条大法。
《尚书·旅獒》:周武王灭商后,西旅国向周武王进献獒犬,太保召公奭以此为契机,向周武王进谏要警惕玩物丧志。
《尚书·金縢》:记载了周公旦为周武王祈祷以及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与成王之间的一些故事,反映了周公旦的忠诚和成王对周公旦的误解与理解的过程。
《尚书·大诰》:周公旦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向诸侯和大臣发布的文告,阐述了讨伐叛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尚书·微子之命》:周成王封微子为宋国国君的册命。
《尚书·康诰》:周公旦对康叔的告诫,强调了治理殷商故地的方法和原则。
《尚书·酒诰》:周公旦对康叔的另一篇告诫,主要是关于禁止酗酒的规定。
《尚书·梓材》:周公旦教导康叔如何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的言论。
《尚书·召诰》:召公奭在洛邑建成后,向成王阐述了周朝的天命和治国之道。
《尚书·洛诰》:记录了周公旦与成王在洛邑的对话,以及成王对洛邑的规划和治理。
《尚书·多士》:周公旦向殷商遗民发布的文告,强调了周朝统治的合法性和对殷商遗民的政策。
《尚书·无逸》:周公旦告诫成王要勤奋治国,不可贪图安逸。
《尚书·君奭》:周公旦与召公奭的对话,强调了大臣的重要性和他们应当肩负的责任。
《尚书·蔡仲之命》:周成王对蔡仲的册命,蔡仲是蔡叔的儿子,因蔡叔叛乱被流放,蔡仲被任命为蔡国国君。
《尚书·多方》:周公旦向各诸侯国发布的文告,强调了周朝的统治地位和诸侯应当遵守的义务。
《尚书·立政》:周公旦向成王阐述了如何设置官员、治理国家的方法。
《尚书·周官》:主要记载了周朝的官职设置和官员的职责。
《尚书·君陈》:周公旦去世后,周成王任命君陈接替周公旦治理殷商故地,此篇是对君陈的告诫。
《尚书·顾命》:记载了周成王去世后,康王继位的过程以及顾命大臣的职责。
《尚书·康王之诰》:周康王即位时的诰词,表达了康王继承先王遗志、治理国家的决心。
《尚书·毕命》:周康王对毕公的册命,毕公被任命为治理殷商故地的大臣。
《尚书·君牙》:周穆王任命君牙为大司徒时的册命。
《尚书·冏命》:周穆王任命伯冏为太仆正时的册命。
《尚书·吕刑》:记载了周穆王制定刑法的过程和内容,强调了刑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尚书·文侯之命》:周平王对晋文侯的册命,表彰了晋文侯对周朝的辅佐之功。
《尚书·费誓》:鲁公伯禽在费地誓师,准备讨伐徐戎的誓辞。
《尚书·秦誓》:秦穆公在崤之战失败后,自我反思并向群臣发表的誓辞。
简介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被尊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一、作者及成书
《尚书》的作者说法不一,传统认为由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经过历代史官整理编纂而成。其成书年代久远,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历经多次传承和整理,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二、内容概述
1. 记载内容广泛:
《尚书》记录了虞、夏、商、周时期,涉及政治、宗教、思想、哲学、艺术、法令、天文、地理、军事等诸多领域。
包括帝王的言行、政令、文告,以及君臣之间的对话、誓辞、训诰等。
2. 历史价值重大:
为后人了解上古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思想观念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如《尚书·尧典》记载了尧帝的品德和功绩,以及禅让制度的实施;《尚书·禹贡》则详细描述了大禹治水后的地理划分和贡赋制度。
三、艺术特色
1. 语言古朴典雅:
文字简洁古朴,多为古奥的文言文,体现了上古时期的语言风格。
用词严谨准确,虽篇幅不长,但能准确传达重要的信息和思想。
2. 文体多样:
包括典、谟、训、诰、誓、命等多种文体,各具特色。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四、历史影响
1.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为后世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编年体的叙事方式和记言记事的方法被后世史书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依据,历代史学家都对《尚书》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
2. 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如敬天保民、以德治国等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的政治智慧、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总之,《尚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文献,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朝-历代君王的在位时间、主要贡献:
1. 禹:
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1世纪,在位45年。
主要贡献:
治水功绩:大禹治水是其最卓著的成就。他的父亲鲧治水失败后,禹接替治水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历经十三年的努力,成功治理了黄河水患,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这使他在部落中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和信任。
建立夏朝:禹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建立了夏朝,称国号“夏后”。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铸造九鼎: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加强了对各地的管理和统治,也标志着国家的统一和中央政权的加强。
2. 启:
在位时间:在位29年。
主要贡献:
巩固政权: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面对有扈氏对世袭制度的不满和反抗,启发动了对有扈氏的征伐,大战于甘,最终取得胜利,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确立了世袭制,使王位在家族内部传承成为制度,为夏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立国家制度: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如设立官职、制定法律等,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3. 太康:
在位时间:纪年在位29年,实际在位19年,失国10年。
主要贡献:太康在位期间没有突出的积极贡献,反而因生活荒淫、朝政松弛,导致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他的失政行为引发了“太康失国”事件,使夏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促使夏朝统治者开始反思和改进统治方式。
4. 仲康:
在位时间:在位13年。
主要贡献:仲康在位时,后羿把持朝政,他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但在艰难的处境下,他仍然试图维护夏朝的统治,保持了夏朝的延续。
5. 相:
在位时间:在位28年。
主要贡献:相在位期间,一直受到后羿和寒浞的威胁,但他坚持抵抗,为夏朝的复兴保留了一丝希望。虽然最终被寒浞攻打而死,但他的抗争精神为后来少康的复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6. 少康:
在位时间:在位21年。
主要贡献: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他自幼历经磨难,在有虞氏的帮助下逐渐站稳脚跟。后来,他收抚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实现了“少康中兴”,使夏朝的统治得以恢复和发展,为夏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7. 杼:
在位时间:在位17年。
主要贡献:
军事征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大举征伐东夷,取得了胜利,使东夷诸部落臣服,扩大了夏朝的疆域和影响力。
发明创造:发明了甲和矛,这不仅提高了夏朝军队的战斗力,也为后来的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8. 槐:
在位时间:在位44年。
主要贡献:槐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国家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他的统治为夏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9. 芒:
在位时间:在位18年。
主要贡献:芒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这种祭祀活动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加强了夏朝统治者与神灵的联系,巩固了统治地位。
10. 泄:
在位时间:在位21年。
主要贡献: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加强了对周边部落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11. 不降:
在位时间:在位59年。
主要贡献:不降在位期间,政绩卓著。他积极发展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夏朝的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他还向西发展,扩大了夏朝的影响力。后来,他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弟弟扃,展现了高尚的品德和胸怀。
12. 扃:
在位时间:在位21年。
主要贡献:扃在位期间,继续维护夏朝的统治,保持了国家的稳定。
13. 廑:
在位时间:在位21年。
主要贡献:廑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但他仍然努力维持国家的运转,为夏朝的延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14. 孔甲:
在位时间:在位31年。
主要贡献:孔甲在位期间,没有积极的政治作为,反而“好方鬼神,事淫乱”,导致方国部落对夏王室产生不满,使夏朝的统治出现危机,国家开始走向衰落。
15. 皋:
在位时间:在位11年。
主要贡献:皋在位期间,没有突出的政绩,但他仍然努力维护夏朝的统治,保持了国家的稳定。
16. 发:
在位时间:在位11年。
主要贡献:发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朝进一步衰落。但他仍然试图维护夏朝的统治,为夏朝的延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17. 桀:
在位时间:在位52年。
主要贡献: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他在位期间,穷奢极欲,暴虐嗜杀,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他的统治最终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桀的暴政也加速了夏朝的灭亡,为商朝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商朝-部分较为重要的君王及其在位时间和主要贡献:
1. 商汤:
在位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前1588年在位13年。
主要贡献:
建立商朝: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他本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在夏朝末年,夏桀残暴无道,国内动荡不安,商汤趁机崛起,经过多次出征,先后灭掉了葛国、豕韦、顾、昆吾等夏王朝的同盟国家,最终在鸣条之战中一举灭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亳。
制定法律:建国后修《汤刑》《明居》等法,关心民命,为商朝的初期统治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2. 太甲:
在位时间:公元前1582-公元前1570年(一说在位23年)。
主要贡献:太甲即位后初期不遵汤法,暴虐乱德,被伊尹放逐于桐宫。在桐宫三年,他悔过自责,伊尹又将他迎回亳都,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使得商朝的统治得以稳定。
3. 太戊:
在位时间:据古书记载在位75年。
主要贡献:太戊即位后,起用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起初他不勤政事,后来在伊陟的劝诫下,开始勤政修德,治国抚民。在他的治理下,商朝中兴,各小国又纷纷归顺,他也因此被后代尊称为中宗。
4. 仲丁:
在位时间:在位13年。
主要贡献:仲丁在位时迁都于敖(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一说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当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仲丁六年,蓝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蓝夷,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商朝的统治和领土安全。
5. 盘庚:
在位时间:有多种说法,大致在商朝中期。
主要贡献:盘庚是商朝的一位重要君主,他最大的贡献是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这一举措使得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稳定和发展,也为商朝后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商。盘庚迁都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决心。
6. 武丁:
在位时间:较长,是商朝的鼎盛时期。
主要贡献:
开疆拓土: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对外征伐,征服了许多周边的部落和国家,使商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势力范围达到了鼎盛。他任用傅说等贤能之士为相,积极治理国家,加强了商朝的统治。
重视文化:武丁时期,商朝的文化、艺术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甲骨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为后世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7. 祖甲:
在位时间:《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33年。
主要贡献:
创立周祭之法:为了报效祖先功德,商人盛行祭祀,但所祭对象和顺序都很零乱。祖甲即位后,创造了“周祭”之法,使殷人的祭祀系统更为严密规范,这是祖先崇拜和宗教制度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祭祀系统。
征伐西戎:祖甲执政后期,曾征伐西戎,维护了商朝的边境安全和统治稳定。
8. 帝辛(商纣王):
在位时间:商朝末代君主。
主要贡献(存在争议):
军事方面:多次攻伐东夷,俘获了大量俘虏,对中原文化传播到淮河、长江流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革新方面:曾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如反对神权,改革旧俗;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大胆地从中下层提拔了一批新人,为其革新路线服务。但这些举措也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引发了内部矛盾。
西周-历代君王的在位年月、时间及主要贡献:
1. 周武王(姬发):
在位时间:公元前1050年—前1045年,在位约6年。
主要贡献:
灭商建周: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军队,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实行分封制:将功臣和宗室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也为周朝的疆域拓展和统治稳定提供了保障。
推行礼乐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和音乐制度,规范了社会行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后世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周成王(姬诵):
在位时间:公元前1044年—前1008年,在位约37年。
主要贡献:
稳固统治: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旦摄政辅佐。在周公的帮助下,平定了管叔、蔡叔等的叛乱,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稳定。成王亲政后,继续推行周公制定的政策,加强了对诸侯的管理和控制。
大封诸侯:进一步分封诸侯,扩大了周朝的统治范围,使周朝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成王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3. 周康王(姬钊):
在位时间:公元前1007年—前982年,在位约26年。
主要贡献:
继续分封:延续了成王时期的分封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他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诸侯,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基础。
“成康之治”:与父亲成王共同开创了“成康之治”,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是周朝的一个鼎盛时期。康王时期,周朝的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周朝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周昭王(姬瑕):
在位时间:公元前981年—前963年,在位约19年。
主要贡献:
南征扩张:昭王时期,多次对南方的荆楚地区进行征伐,扩大了周朝的疆域。虽然南征的过程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周朝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力。
5. 周穆王(姬满):
在位时间:公元前962年—前908年,在位约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较长的君王之一。
主要贡献:
西征巡狩:穆王时期,周朝的国力依然强盛,他多次进行西征,讨伐西戎等部落,扩大了周朝的西部疆域。同时,穆王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巡狩活动,加强了对各地的了解和控制。
文化交流:穆王的西征和巡狩活动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丰富了周朝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6. 周共王(姬繄扈):
在位时间:公元前907年—前896年,在位约12年。
主要贡献:
调整政策:共王时期,周朝的国力逐渐开始衰退。共王对国家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减少了对外的征伐,注重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7. 周懿王(姬囏):
在位时间:公元前895年—前871年,在位约25年。
主要贡献:
抵御外敌:懿王时期,周朝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威胁,西北的戎狄等部落不断侵扰周朝的边境。懿王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抵御外敌的入侵,加强了边境的防御。
8. 周孝王(姬辟方):
在位时间:公元前870年—前862年,在位约9年。
主要贡献:
振兴马政:孝王时期,非常重视马政的发展,他大力扶持养马业,提高了周朝的马匹数量和质量。马匹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孝王的这一举措为周朝的军事力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9. 周夷王(姬燮):
在位时间:公元前861年—约前854年,在位约8年。
主要贡献:
试图改革:夷王时期,周朝的统治面临着诸多问题,夷王试图进行一些改革来挽救周朝的衰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10. 周厉王(姬胡):
在位时间:公元前853年—前841年,在位约13年。
主要贡献:
经济改革:厉王时期,试图进行经济改革,加强对山林川泽的控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他的改革措施触动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了贵族的强烈反对。
压制舆论:为了压制反对声音,厉王采取了高压政策,禁止百姓议论朝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国人暴动”,厉王被迫逃亡。
11. 周宣王(姬静):
在位时间:公元前828年—前782年,在位约46年。
主要贡献:
中兴周朝:宣王即位后,吸取了厉王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顿。他任用贤能,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对外多次进行征伐,取得了一些胜利,使周朝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12. 周幽王(姬宫涅):
在位时间:公元前781年—前771年,在位约11年。
主要贡献(负面居多):
烽火戏诸侯: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竟然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这一行为导致诸侯对幽王失去了信任,当犬戎真正入侵时,诸侯不再前来救援。
西周灭亡:幽王的昏庸无道使得周朝的统治陷入了严重的危机,最终被犬戎在骊山之下杀死,西周至此灭亡。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共经历了25位帝王:
1. 周平王(姬宜臼):
在位时间:公元前770年—前720年,在位50年。
主要贡献:西周末年,周幽王废黜申后和姬宜臼,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姬宜臼逃到申国。申侯与缯国和犬戎联手攻打周幽王,周幽王与郑桓公被杀。之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为躲避犬戎威胁,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开启了东周时代。不过,平王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国不断强大并吞并弱小,齐、楚、秦、晋等诸侯国逐渐崛起。
2. 周桓王(姬林):
在位时间:公元前720年—前697年,在位22年。
主要贡献:因压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权力,周、郑交恶,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荡然无存。
3. 周庄王(姬佗):
在位时间:公元前696年—前682年,在位15年。
主要贡献:公元前693年,平定王子克之乱。
4. 周釐王(姬胡齐):
在位时间:公元前681年—前677年,在位5年。
主要贡献:公元前681年,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78年,正式册封晋武公为晋国国君。
5. 周惠王(姬阆):
在位时间:公元前676年—前653年或前652年,在位约24年。
主要贡献:周惠王在位期间发生了“子颓之乱”,后在郑厉公和虢国的协助下复位。复位后,郑国因功获赐予虎牢以东的地方,虢国也获赐土地。
6. 周襄王(姬郑):
在位时间:公元前651年—前619年,在位32年。
主要贡献:周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公元前632年,践土之盟中,周襄王到衡雍西南的践土慰劳军队,晋国将楚国战俘献给周王,襄王策封晋文公为诸侯领袖。
7. 周顷王(姬壬臣):
在位时间:公元前618年—前614年,在位6年。
主要贡献:王畿缩小,王室财政困难,周顷王继位时无法安葬襄王,只得派毛伯卫向鲁国讨钱,后来鲁文公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周襄王。
8. 周匡王(姬班):
在位时间:公元前612年—前607年,在位6年。
主要贡献:无明显突出贡献。
9. 周定王(姬瑜):
在位时间:公元前606年—前586年,在位21年。
主要贡献:定王即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中央权力继续削弱。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楚围宋时,造成“易子而食”的惨剧。
10. 周简王(姬夷):
在位时间:公元前585年—前572年,在位14年。
主要贡献:在位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
11. 周灵王(姬泄心):
在位时间:公元前571年—前545年,在位27年。
主要贡献:无明显突出贡献,但周灵王时期周王室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12. 周景王(姬贵):
在位时间:公元前544年—前520年,在位23年。
主要贡献:周景王在位时财政困难,连器皿都要向各国乞讨。
13. 周悼王(姬猛):
在位时间:公元前520年,在位短暂。
主要贡献:周景王死后,周朝的大夫单旗、刘狄扶立景王的太子猛为悼王,但很快被王子朝打垮。
14. 周敬王(姬丐):
在位时间:公元前519年—前476年,在位43年。
主要贡献:与王子朝争夺王位,历经波折,最终在晋国的帮助下击败王子朝。
15. 周元王(姬仁):
在位时间:公元前475年—前469年,在位8年。
主要贡献: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周元王派人赐胙,命为伯。
16. 周贞定王(姬介):
在位时间:公元前468年—前441年,在位27年。
主要贡献:无明显突出贡献,周室国势持续衰落。
17. 周哀王(姬去疾):
在位时间:公元前441年,在位3个月。
主要贡献:在位时间极短,基本无作为。
18. 周思王(姬叔):
在位时间:公元前441年,在位5个月。
主要贡献:在位时间短,未留下重要贡献。
19. 周考王(姬嵬):
在位时间:公元前440年—前426年,在位15年。
主要贡献:封弟弟揭于王城,建立西周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室的统治。
20. 周威烈王(姬午):
在位时间:公元前425年—前402年,在位24年。
主要贡献:承认韩、赵、魏三家分晋,使三家正式成为诸侯,这一事件被视为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21. 周安王(姬骄):
在位时间:公元前401年—前376年,在位26年。
主要贡献:在位期间,韩、赵、魏三国进一步强大,周室的影响力更加微弱。
22. 周烈王(姬喜):
在位时间:公元前375年—前369年,在位7年。
主要贡献:在位期间,秦献公当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废除殉葬制度、迁都栎阳、整顿内政等,为日后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准备了条件。当时齐威王来朝拜周烈王,天下称齐威王贤德。
23. 周显王(姬扁):
在位时间:公元前368年—前321年,在位48年。
主要贡献:周显王时期,秦国逐渐强大,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周显王曾派使者前往秦国祝贺,承认秦国的霸主地位。
24. 周慎靓王(姬定):
在位时间:公元前320年—前315年,在位6年。
主要贡献:无明显突出贡献,周室国势依旧衰微。
25. 周赧王(姬延):
在位时间:公元前314年—前256年,在位59年。
主要贡献: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周室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西周覆亡。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周朝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