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书典籍之一。
1. 作者生平:
陈寿(公元233年-297年),祖籍巴西安汉(今属于四川省南充市),曾拜谯周为师,精通史学。
他早先为蜀汉后主刘禅卫将军主簿,后迁任观阁令史等。期间因不愿攀附权贵,导致仕途受阻。蜀汉灭亡后,陈寿入西晋都城洛阳担任著作郎,开始编纂史书。
陈寿晚年因秉笔直书,遭到了西晋大臣的排挤和打压,于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逝于洛阳。除《三国志》外,还著有《古国论》《益都耆旧传》《官司论》等。
2. 成书背景:
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英雄辈出的时代,但各国在历史记载方面各自为政。陈寿在西晋时期,有机会接触到魏国、吴国的史料,加之自己对蜀国的了解,历经十年完成了这部六十五卷的断代史书。
西晋承魏统,在政治上需要一部官方认可的三国历史著作来确立正统地位和总结历史经验,《三国志》的编写适应了这一需求。
3. 内容概要:
分卷情况:《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具体内容:
《魏书》:卷一到卷四叙述魏国从追封的武帝曹操到曹奂一共六代皇帝的传记,这也是全书仅有的四篇“纪”;卷五叙述魏国六代皇帝的皇后的列传;卷六到卷八叙述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地方割据军阀,如董卓、吕布、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等人;卷九叙述魏国夏侯氏和曹氏等宗室功臣的传记;后续卷数分别叙述魏国初期的谋士文官大臣、曹魏政权的历代宗室王子、魏国中后期的重臣将领以及汉末三国的方技术士和少数民族等。
《蜀书》:卷三十一叙述蜀汉建立之前两代益州牧刘焉和刘璋的传记;卷三十二到卷三十三叙述蜀汉刘备和刘禅两代皇帝的传记;卷三十四叙述蜀汉后宫皇后妃子和宗室皇子的传记;卷三十五到卷三十八叙述刘备早年建立基业的文武集团和蜀汉初期的大臣,如诸葛亮、关羽、张飞、庞统、孙乾等人;卷三十九到卷四十五叙述蜀汉后期的文臣武将的传记。
《吴书》:卷四十六叙述奠定东吴基业的孙坚和孙策传记;卷四十七到卷四十八叙述东吴从孙权到孙皓四代皇帝的传记;卷四十九叙述东吴之前盘踞南方的地方军阀,如刘繇、太史慈和士燮;后续卷数分别叙述东吴后宫的妃嫔和宗室皇子、东吴初期重要的文臣、东吴建立之前和初期的重要开国将领、东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陆逊、东吴大帝孙权的五个皇子以及东吴后期的文臣武将等。
4. 作品特色:
人物合传,三国并立:书中大部分传记以合传形式存在,或是人物职位相当,或是互相之间有亲属联系。这种写法在人物合传的同时,还连带叙述了大量其他的人物,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三国时期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并且魏蜀吴三国历史的记载可以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展现历史事件。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陈寿综合采用各种史书史料,去掉不可靠的记载,进行整理、完善,统一为自己的一家之言。其叙事风格上,《魏书》比较宏大宽阔,内容广泛丰富;《蜀书》叙事风格简单奇异,内容较少;《吴书》叙事风格整齐划一,内容齐全。
尊魏正统,补充代言:由于陈寿尊魏为正统,所以《三国志》的皇帝本纪只在《魏书》里出现,而《蜀书》和《吴书》没有皇帝的本纪,都是以列传的形式记载人物事迹。同时,陈寿在撰写过程中遵循了史学发展中形成的代言传统,虽未大篇幅出现,但能体现出对历史人物的真挚情感。
5. 历史价值:
史学价值:《三国志》完整地展现了从汉末公元184年到西晋初年公元280年近百年的历史沧桑,被列入史学价值较高的“前四史”之一。它为后世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最原始、最基本的史料。
文学价值:其叙事简洁明了,人物刻画生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元末明初的小说《三国演义》就是以《三国志》为基础进行的再创作。
文化价值:《三国志》在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家后,成为当地人民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三国志》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文学和文化价值的史学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