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召南·摽有梅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注释:
摽(biào):一说坠落,一说掷、抛。
有:语助词。
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或指树上未落的梅子还有七成。
庶:众多。
士:未婚男子。
迨(dài):及,趁。
吉:好日子。
今:现在。
顷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
塈(jì 或 qì):一说取,一说给。
谓:一说聚会;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
译文: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快开口莫再迟疑。
讲解:
主题:这是一首待嫁女子咏唱的情歌。诗歌以梅子的成熟、坠落为起兴,表达了女子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渴望愈发急切的心情。
艺术手法:
重章叠唱:全诗三章,结构相似,仅在梅子的数量以及女子对男子求爱的紧迫程度上有所变化。这种重章叠唱的手法,不仅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而且层层递进地表现了女子心情的变化,从最初的期待良辰,到希望男子现在就来,最后到催促男子快开口,生动地展现了女子急于出嫁的心理。
比兴手法:诗中以梅子的成熟、坠落来比喻女子青春的流逝。梅子从“其实七兮”到“其实三兮”再到“顷筐塈之”,象征着女子的青春时光逐渐消逝,而她对爱情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文化背景:根据《周礼·媒氏》记载,先秦时代,在召南地区,每逢仲春之时,当地的媒官便让未结婚的大龄青年去幽会。这首诗应当是青年女子在类似这样的男女自由相会的集体狂欢中吟唱的歌曲,目的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以寻觅幽会的伴侣。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男女婚恋的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度,女子在追求爱情和婚姻方面具有一定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