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注释:
行:出行。此指行军,出征。
将:出征。
玄:草枯烂后颜色变黑。
矜(guān):通“鳏”,无妻者。征夫离家,等于无妻。
兕(sì):野牛。
率:沿着。
芃(péng):兽毛蓬松的样子。
栈:役车高高的样子。
周道:大道。
译文:
什么草儿不枯黄?什么日子不奔忙?什么人哪不从征?往来经营走四方。
什么草儿不黑腐?什么人不做鳏夫?可悲我等出征者,不被当人如尘土。
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旷野不停步。可悲我等出征者,白天黑夜都忙碌。
野地狐狸毛蓬松,往来出没深草丛。役车高高载征人,驰行在那大路中。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当作于西周末年、东周初年,是宗周行将崩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乱世之音。《毛诗序》认为此诗是“下国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当时周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战争频繁,统治者不断征调百姓出征,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主题思想:该诗是一首征夫苦于行役的怨诗,表达了对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议,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战争的厌倦。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揭示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内容分析:
第一章:“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以草的枯黄起兴,说明时光流逝,万物皆有衰亡之时。人们整日奔波,不得停歇,所有的人都被卷入到战争的漩涡中,四处征战。这既表现了战争的普遍性和持久性,也暗示了征夫们的无奈和疲惫。
第二章:“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草由黄变黑,象征着生命的逐渐凋零。征夫们长期离家,如同鳏夫一般孤独无依。他们感叹自己不被当作人看待,遭受着非人的待遇,表达了内心的悲哀和痛苦。
第三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征夫们说自己不是野牛也不是老虎,却被迫在旷野中奔波劳作,没有片刻的闲暇。这里将征夫与野兽相比,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以及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第四章:“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狐狸在幽草中出没,象征着征夫们的孤独和凄凉。高高的役车行驶在大道上,代表着征夫们无尽的征程。这一章进一步描绘了征夫们的悲惨处境,以及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和绝望。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全诗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以草的枯黄、黑腐,狐狸的出没等自然景象,来比喻征夫们的悲惨命运,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刻。
语言风格:语言简洁质朴,但却极具表现力。重复的句式和反问的语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深刻地表达了征夫们的怨愤之情。
情感表达:情感真挚强烈,征夫们的痛苦、悲哀、愤怒和无奈等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