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唐风·有杕之杜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注释:
有杕之杜:有棵孤独的棠梨树。杕,树木孤独挺立的样子;杜,棠梨树。
道左:大路的一侧,并非纯然的左边,这里指离开大路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
噬肯适我: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语气词,无实际意义;另一种认为“噬”通“谁”,古音“di”,“噬肯适我”即“谁肯适我”,意为谁肯到我这里来。适,到。
中心好之:我内心喜欢它。中心,内心;好,喜欢。
曷饮食之:曷,通“何”,为什么;饮食之,字面意思是请他吃喝,可引申为与他交往、亲近。
道周:大路的边缘、外围。周,可理解为周围、外围。
译文:
有棵孤独的棠梨树,长在道路的左边。那位君子啊,可愿屈尊来拜访我?我心里对他充满好感,为何不与他一起饮宴畅谈?
有棵孤独的棠梨树,长在道路的边缘。那位君子啊,可愿前来与我交游?我心里对他充满好感,为何不与他一起饮宴畅谈?
讲解:
主题理解: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多种解读。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怀才不遇者的自叹诗,诗人以孤独的棠梨树自比,渴望得到君子(可能指的是君主或贤能之人)的赏识与亲近,表达了自己对知音、伯乐的期盼。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君子是女子心仪的对象,女子在路边等待君子的到来,希望能与他交往。当然,不同的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因个人的经历和解读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艺术特点:
比兴手法:诗中以孤独的棠梨树生长在道路旁边起兴,既描绘出一种孤独、落寞的景象,又暗示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处境,为后文表达对君子的期待作了铺垫。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表达更加含蓄。
重章叠句:全诗两章,句式基本相同,仅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如“生于道左”与“生于道周”,“噬肯适我”与“噬肯来游”等。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心理描写:“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两句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出诗人对君子的喜爱以及渴望与君子交往的急切心情,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