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将仲子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

将(qiāng):愿,请。一说发语词。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称“仲”。

逾:翻越。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这里指越过里墙。

杞(qǐ):木名,即杞柳。又名“榉”。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树:种植。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

爱:吝惜。

怀:思念。

檀:木名,常绿乔木。一名“紫檀”。

译文:

仲子啊你听我说,别翻越村子的围墙,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仲子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仲子啊你听我讲,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啊,我是害怕我的兄长。仲子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仲子啊你听我言,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啊,我是害怕邻人毁谗。仲子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毁谗也让我害怕。

讲解:

主旨理解:关于这首诗的主旨,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位热恋中的少女在旧礼教的束缚下,用婉转的方式请情人不要前来相会的情诗。在春秋时期,男女交往受到诸多礼法的限制,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私相交往会遭人轻贱和斥骂。诗中的女子虽然深爱着仲子,但因害怕父母的斥责、兄长的不满以及旁人的闲言碎语,不得不拒绝仲子的求见。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对个人情感的强大压力。

艺术手法:

重章叠唱:全诗共三章,每章结构相似,仅更换了个别字词,如“里”“墙”“园”,“杞”“桑”“檀”等,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不断强化了女子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呼告手法:诗歌开篇以“将仲子兮”的呼告语突兀而起,直接表达了女子对仲子的呼唤,使读者仿佛能听到女子急切的声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呼告手法让诗境带有絮絮对语的独特韵致,生动地展现了女子的心理活动。

心理描写细腻:女子在诗中不断地解释自己阻止仲子前来的原因,从“畏我父母”到“畏我诸兄”,再到“畏人之多言”,层层递进地表现出她所畏惧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细腻地刻画了她在爱情与礼法、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挣扎。

文化价值:这首诗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礼法对人们情感的束缚,以及人们在这种束缚下的矛盾心态。同时,它也为后世文学中描写爱情与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经典的范例,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诗经

76. 诗经·郑风·将仲子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