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鄘风·桑中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上矣。

注释: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

爰:于何,在哪里。

唐:植物名。即女萝,俗称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一说当读为“棠”,梨的一种。

沬(mèi):春秋时期卫国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

乡:郊外。

云:句首语助词。

谁之思:思念的是谁。

孟姜:姜家的大姑娘。孟,排行老大。姜、弋、庸,皆贵族姓。

桑中:卫国地名,亦名桑间,在今河南滑县东北。一说指桑树林中。

要(yāo):邀约。

上宫:楼也,指宫室。一说地名。

淇: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弋(yì):姓。

葑(fēng):芜菁,即蔓菁菜。

庸:姓。

译文:

到哪儿去采女萝?到那卫国的沫乡。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姜。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旁。

到哪儿去采麦穗?到那卫国沫乡北。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弋。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上。

到哪儿去采蔓菁?到那卫国沫乡东。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庸。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滨。

讲解:

写作手法:

起兴手法:诗的三章均以采摘某种植物起兴,这是上古时期吟咏爱情、婚嫁、求子等内容时常用的手法。采摘植物与性在原始文化中有着神秘或象征性的联系,从现代美学角度看,采摘植物起兴爱情题材,在审美和爱情上有一定的同构同形关系,炽热的情欲与绿意葱茏的草木都能给人带来欣悦之感。如“采唐”“采麦”“采葑”的起兴,在含蓄中蕴含着深情,形象中富有蕴意。

复沓手法:诗歌三章结构相似,反复咏唱。除了每章前半段的采集对象、地点、美女的姓氏有所变化外,后半段“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上矣”一字不易。这种复沓的手法,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对与不同女子约会经历的深刻记忆和回味。

主题理解:

传统观点:《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即认为这是对卫国贵族男女淫乱之风的讽刺。诗中主人公与不同姓氏的女子在桑中、上宫、淇水等地幽会,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的沦丧和政治的混乱。

另一种观点:抛开传统的解读,从诗歌本身的文字和情感表达来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首单纯的情歌。主人公沉浸在与不同女子的美好爱情回忆中,诗歌生动地描绘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热烈情感和约会的甜蜜场景。整首诗语言直白、情感真挚,表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爱情观念。

诗经

48. 诗经·鄘风·桑中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