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颂·有瞽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注释:
瞽(gǔ):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
庭:指宗庙的前庭。
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
虡(jù):悬挂编钟编磬等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
崇牙:古代乐器架横木上刻的锯齿,用以悬挂乐器。
树羽:在崇牙上装饰的五彩鸟羽。树,插。
应:小鼓。
田:大鼓。
县(xuán):“悬”的本字。
鞉(táo):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
磬(qìng):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
柷(zhù):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
圉(yǔ):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
备:安排就绪。
箫:古箫如今之排箫,是以小竹管排编成的。
管:管乐器,即笛子之类的乐器。
喤(huáng)喤:乐声大而和谐。
肃雍:声音和谐舒缓。
戾(lì):到达,到来。
永:终,一直。
成:指一曲终了。或解为乐之一阕。一说此指祭礼完毕。
译文:
盲人乐师排成行,聚集周庙前庭上。钟架鼓架摆设好,五彩羽毛架上装。既有小鼓和大鼓,鞉磬柷敔列停当。乐器齐备就演奏,箫管一齐都奏响。众乐交响声洪亮,肃穆和谐声悠扬,先祖神灵来欣赏。诸位宾客都来到,乐曲奏完齐赞赏。
讲解:
创作背景:此诗是表现周王祭祀先祖时乐队齐奏的盛况。在先秦时代,乐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且往往与礼密切相关联。周代有选用先天性盲人担任乐官的制度,当时王室乐队的规模相当庞大,《周颂·有瞽》正是王室乐队演奏壮观场面的记录。
内容分析:
开头两句“有瞽有瞽,在周之庭”:开篇点明了演奏的主体是盲人乐师,且场景在周王朝的宗庙前庭,为全诗奠定了庄重的氛围。这既强调了盲人乐师在当时音乐演奏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祭祀活动的严肃性和神圣性。
中间部分“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详细描述了乐队的乐器配置和摆设。从悬挂乐器的架子到各种打击乐器,如小鼓、大鼓、鞉、磬、柷、圉等,再到管乐器箫管,展现出当时乐队乐器的丰富多样,也暗示了周王朝对祭祀音乐的重视和对音乐艺术的较高追求。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当乐器准备就绪后开始演奏,乐声洪亮和谐。“喤喤”形容声音宏大,“肃雍”则突出了声音的庄重和谐,这些词语生动地描绘了音乐的美妙,也表达了对先祖的敬意和对祭祀活动的虔诚。先祖被认为在聆听音乐,体现了周人对祖先的尊崇和对祭祀仪式的敬畏。
最后两句“我客戾止,永观厥成”:提到了宾客的到来,他们一起观看演奏直到结束。这里的宾客可能是诸侯、大臣等,他们的参与增加了祭祀活动的庄重性和权威性,也表明了这是一场盛大的、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祭祀仪式。
艺术特色:此诗语言简洁明了,以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盛大的乐队演奏场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通过对乐器、乐声和演奏场景的细致刻画,体现了周王朝音乐的繁荣和祭祀文化的庄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