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桧风·羔裘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注释:
羔裘:羊羔皮袄,古时常为士大夫的朝服。
逍遥:悠闲地走来走去,这里可理解为行为举止散漫、不拘束。
朝:上朝。
尔:你,这里指穿着羔裘和狐裘的人,可能暗指桧国国君。
忉(dāo)忉:忧愁的样子。
翱翔:本指鸟儿回旋飞翔,这里比喻人行动悠闲自得,与“逍遥”意思相近。
堂:朝堂。
膏(gào):动词,这里指羔裘的色泽像油脂一样,形容其光亮润泽。
曜(yào):照耀。
悼:悲伤、哀伤。
译文:
穿着羊羔皮袄去逍遥,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忧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穿着羊羔皮袄去游逛,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想起国家时时心忧伤。
羊羔皮袄色泽如脂膏,太阳一照闪闪金光耀。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心事沉沉无法全忘掉。
讲解:
主题思想: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洁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从诗意推测,此诗可能是桧国大臣因国君治国无道、行为不端被迫离去后所作。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君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具体分析:
首章:“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两句看似在描述国君的服饰穿着,实则充满了感情色彩。在正常的观念中,羔裘本应是日常穿着,狐裘才是上朝的正式服装,但诗中的国君却穿着羔裘逍遥自在,而以狐裘去上朝,这种颠倒的行为反映出国君对朝政的不重视,将庄重的朝堂视为可以随意对待的场所。“岂不尔思?劳心忉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一方面对国君的行为感到不满和忧虑,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感而无法释怀。
第二章:与第一章的意思相近,但重复的表述加强了情感的表达。这种回环往复的手法,更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国之将亡而国君仍沉迷于逍遥游宴的昏庸行为的痛恨。这种恨是幽远绵长的,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末章:“羔裘如膏,日出有曜”,作者选取了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润发亮犹如膏脂的细节性情景,扩展了读者的视觉感受空间。通常情况下,如此华美的羔裘会让人赞叹其雍容华贵,但在这首诗的情境中,它却显得格外刺眼。这是因为作者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将亡的忧愤之情,所以看到美好的事物也无法产生愉悦的感受,反而更加深了内心的悲伤,“岂不尔思?中心是悼”,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哀伤和无法忘却的忧愁。
艺术特色:全诗没有采用《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叙事较为直接,但这种近乎絮叨的表达方式,却真切地体现出了作者的深切思虑。同时,诗歌通过对国君服饰和行为的描写,以小见大,深刻地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和作者的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