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鼓钟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注释:

鼓:敲击。

将将:同“锵锵”,象声词,形容钟声响亮。

汤汤:大水涌流貌,犹荡荡。

淑人君子:美德之人。淑:善。

怀:思念。

允:信,确实。一说为语助词。

喈喈:象声词,形容钟声和谐。

湝湝:水流貌,犹“汤汤”。

回:邪。

伐:敲击。

鼛:一种大鼓。

三洲:淮河上的三个小岛。

妯:因悲伤而动容、心绪不宁。

犹:已。王引之《经义述闻》:“其德不犹’,言久而弥笃,无有已时也。”一说假借为“訧”,缺点、毛病。

钦钦:象声词,犹“将将”。

磬:古乐器名,用玉或美石制成,有孔穿绳索悬于架上,敲击发声。

以:为,作,指演奏、表演。

雅:原为乐器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引申为乐调名,指天子之乐,或周王畿之乐调,即正乐。

南:原为乐器名,形似钟。引申为乐调名,或说指南方江汉地区的乐调。

籥:乐器名,似排箫。古代羽舞时边吹籥,边持翟羽舞蹈。

僭:超越本分,此训乱。不僭,犹言按部就班,和谐合拍。

译文:

敲起乐钟声铿锵,淮水奔流浩荡荡,我心忧愁又悲伤。遥想善良的君子,深切怀念永难忘。

敲起乐钟声和谐,淮水滔滔不停歇,我心忧愁又悲切。遥想善良的君子,德行正直且无邪。

敲起乐钟擂起鼓,乐声回荡在三洲,我心悲哀又难受。遥想善良的君子,美德传扬垂千秋。

敲起乐钟声钦钦,又鼓瑟来又弹琴,笙磬谐调又同音。配以雅乐和南乐,籥管合奏音更真。

讲解:

主题思想:

怀念古贤:诗中多次提到“淑人君子”,表达了对品德高尚的君子的怀念与追思。诗人在听到钟鼓之声、看到淮水汤汤的场景时,心中涌起对古代贤人的缅怀之情,这种怀念既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品德和行为的向往,也暗示了对当下可能存在的道德滑坡的忧虑。

乐景衬哀情:诗歌描绘了盛大的音乐演奏场景,钟鼓齐鸣、琴瑟和鸣、笙磬同音等,本应是欢乐的氛围,但诗人却“忧心且伤”“忧心且悲”“忧心且妯”,形成了乐景与哀情的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对时代的忧思:从诗歌的背景和整体氛围来看,诗人身处的时代可能并不太平,国家的局势或许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听到曾经与周朝辉煌历史相联系的雅乐、南乐等,诗人感慨今昔,悲从中来,体现出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

艺术特色:

叠字与象声词的运用:诗中“将将”“喈喈”“钦钦”等叠字的运用,以及对钟鼓声音的形象描绘,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清脆、响亮的钟鼓声。

重章叠唱:诗歌的前三章结构相似,反复咏唱,在强调诗人情感的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主题的理解。每一章都以“鼓钟”起兴,通过对钟声、淮水以及内心感受的描写,不断强化诗歌的情感基调。

对比手法:如前文所述,乐景与哀情的对比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此外,诗歌中对古代君子美德的赞扬与对现实状况的隐忧也形成了对比,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引发读者对社会变迁和道德传承的思考。

诗经

208. 诗经·小雅·鼓钟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