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沔水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迹,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注释:
沔(miǎn):流水满溢貌。
朝宗:归往。本意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后来借指百川归海。
鴥(yù):鸟疾飞貌。 隼(sǔn):一类猛禽,中国常见的有游隼等。
载:句首语助词。
嗟:嗟叹。
邦人:国人。
念:“尼”之假借,止。
汤(shāng)汤:义同“荡荡”,水大流急貌。
不迹:不循法度。
弭(mǐ):止,消除。
率:沿。 中陵:陵中。陵,丘陵。
讹言:谣言。
惩:止。
敬:同“警”,警戒。
译文:
条条河流水弥漫,倾注大海去不休。空中游隼迅捷飞,时而飞翔时停留。可叹可悲我兄弟,还有乡亲与朋友。没人想到止丧乱,谁无父母任怀忧?
条条河流水弥漫,水势浩荡奔腾急。空中游隼迅捷飞,高高翱翔可任意。想到有人不循法,坐立不安独悲凄。心中愁苦无处诉,久久难忘积胸臆。
空中游隼迅捷飞,沿着山陵飞来回。流言蜚语四处传,无人制止和反对。告诫朋友应警惕,种种谣言正如沸。
讲解:
主题思想:关于《沔水》的主题,学界有多种解读。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忧乱之诗。诗人看到社会动荡、谣言四起、不法之徒横行,心中充满忧虑,既为国家的局势担忧,也为朋友可能受到谗言伤害而担心。也有人认为此诗可能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相关,但具体所指并不明确。
内容分析:
第一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飞隼载飞载止起兴,引出对兄弟、邦人诸友的感叹。人们似乎都不关心社会的动乱,然而谁都有父母,动乱会给百姓带来痛苦,诗人对此感到叹息。这里既表达了对人们缺乏忧患意识的不满,也流露出对父母及百姓的担忧。
第二章:描述河水汤汤、飞隼载飞载扬,进一步强化了动荡的氛围。诗人想到有人不遵循法度,心中忧愁不已,坐立难安,这种忧愁难以消除和忘记,体现出诗人对社会秩序被破坏的焦虑。
第三章:飞隼率彼中陵,继续以飞隼的飞行来烘托情境。民间谣言盛行,却无人制止,诗人提醒朋友要警惕谗言的兴起,反映出诗人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愤慨以及对朋友的关心。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诗中多次运用比兴手法,如以流水朝宗于海比喻大势所趋,以飞隼的飞行状态来暗示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的行为状态,使诗歌具有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结构相似,反复咏唱,在回环往复中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也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情感表达:诗人的情感表达真挚而强烈,从对人们不关心乱局的不满,到对不轨行为的忧虑,再到对谣言的愤慨和对朋友的告诫,情感层层递进,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