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召旻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
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注释:
旻(mín)天:《尔雅·释天》中提到“秋为旻天”,此泛指天。
疾威:暴虐。
笃:厚,重。
瘨(diān):灾病。
居:国中。 圉(yǔ):边境。
罪罟(gǔ):罪网。
昏椓(zhuó):昏,乱;椓,通“诼”,谗毁。 靡共:不供职。共,通“供”。
溃溃:昏乱。 回遹(yù):邪僻。
靖夷:想毁灭。靖,图谋;夷,平。
皋皋:欺诳。 訿(zǐ)訿:谗毁。
孔:很。 填(chén):长久。
贬:指职位低。
溃:毛传:“遂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解释“遂者草之畅达,与‘茂’义相成”。
苴(chá):枯草。
相:察看。
止:语气词。
时:是,此,指今时。
疚:贫病。
疏:程瑶田《九谷考》以为即稷,高粱。 粺(bài):精米。
替:废,退。
职:主。 兄(kuàng):“况”的假借。斯:语助词。 引:延长。
频(bīn):滨。
溥(pǔ):同“普”,普遍。
弘:大。
烖(zāi):同“灾”。
先王:指武王、成王。
召(shào)公:周武王、成王时的大臣。
蹙(cù):收缩。
於(wū)乎:同“呜呼”。
译文:
老天暴虐难提防,接二连三降灾荒。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国土荒芜生榛莽。
天降罪网真严重,蟊贼相争起内讧。谗言乱政职不供,昏愦邪僻肆逞凶,想把国家来断送。
欺诈攻击心藏奸,却不自知有污点。君子兢兢又业业,对此早就心不安,可惜职位太低贱。
好比干旱年头到,地里百草不丰茂,像那枯草歪又倒。看看国家这个样,崩溃灭亡免不了。
昔日富裕今日穷,时弊莫如此地凶。人吃粗粮他白米,何不退后居朝中?情况越来越严重。
池水枯竭非一天,岂不开始在边沿?泉水枯竭源头断,岂不开始在中间?这场祸害太普遍,这种情况在发展,难道我不受灾难?
先王受命昔为君,有像召公辅佐臣。当初日辟百里地,如今国土日受损。可叹可悲真痛心!不知如今满朝人,是否还有旧忠臣?
讲解:
整体结构与主题:
此诗是《大雅》的最后一篇,《毛诗序》以为是“凡伯刺幽王大坏也”。全诗共七章,首五章每章五句,末二章每章七句。诗歌痛斥了周幽王荒淫无道、祸国殃民的罪恶,抒发了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和嫉恶如仇的愤慨。
各章具体分析:
首章:一开始就责天,强调老天暴虐,不断降下灾荒,导致百姓受饥馑荼毒,流离失所,国土也变得荒芜。这既体现了当时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也为后文对周幽王的批判奠定了基础,因为在周人的天命观中,天子的行为会影响天的意志,所以“天笃降丧”暗示着天子的缺德。
第二章:逐渐进入主题,“天降罪罟”与首章的“天笃降丧”相呼应,进一步指责上天不仁,但实际是在斥责周幽王。“蟊贼内讧”描述了奸佞小人勾心斗角、败坏朝纲的行为,这是周幽王纵容的结果,“实靖夷我邦”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将被断送的痛心。
第三章:诗人从另一个角度继续抨击,用“皋皋訿訿”形容奸人欺诈攻击、心藏奸恶,却不知自己的污点;用“兢兢业业”赞扬君子的勤勉谨慎,但君子却因职位低贱无法遏制奸人的气焰。这里既体现了奸人与君子的鲜明对比,也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这种身世之感与对国家政事的担忧紧密相连。
第四章:以天灾喻人祸,“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形象地描绘了国家如同遭受干旱的百草,枯萎凋零,预示着国家的崩溃灭亡不可避免。诗人说出“我相此邦,无不溃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痛心。
第五章:作今昔对比,过去的富裕与现在的贫困形成强烈反差,更凸显出时弊的严重。诗人斥责那些享受精米的得势小人不干好事,却不肯退位让贤,进一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第六章:以池泉枯竭为比兴,暗示国家的衰败是逐渐积累的结果。“溥斯害矣,职兄斯弘”说明这种祸害越来越普遍,情况不断恶化。
末章:怀念先王时期有召公这样的贤臣辅佐,国家日益强盛,而如今国土日益受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悲哀,同时也对满朝是否还有忠臣表示怀疑,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迷茫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