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唐风·羔裘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注释:
羔裘:《集传》:“羔裘,君纯羔,大夫以羔饰。”即羊羔皮做的皮袄,在古代是卿大夫等贵族的穿着。
豹祛(qū):袖口上用豹皮装饰。祛,衣袖。
自我人:对我们这些人,这里的“我”可能是诗人自称及与诗人站在同一立场的群体。
居居:即“倨倨”,傲慢貌。
豹褎(xiù):古体袖字,这里也是指豹皮装饰的衣袖。
究究:借为“仇仇”,傲慢状。
译文:
穿着镶豹皮的袖子的羔裘,对我们一脸骄气。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因为顾念与你的旧情。
豹皮袖口的羔裘的确荣耀,对我们却傲慢无礼。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因为顾念与你的老交情。
讲解:
主题: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一般认为是一首讽刺诗。从诗中所描写的身着羔裘、豹祛(袖)的人物形象以及其傲慢的态度来看,讽刺的是当时晋国的一位卿大夫。这位卿大夫地位较高,掌握一定的权力,却恃权傲物、盛气凌人、侮慢故旧,引起了他人的不满。也有说法认为这是一位故友对发达后变得傲慢的友人的抱怨。
艺术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对羔裘的华丽与穿着者态度的傲慢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羔裘本是高贵的服饰,代表着穿着者的身份地位,但穿着者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品德和态度,这种反差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反复吟咏:全诗两章,每章的结构和语句相似,只是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这种反复吟咏的手法,加深了读者对主题的理解,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设问:诗中两次使用“岂无他人?”的设问句,然后给出“维子之故”“维子之好”的回答,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也突出了他对这位傲慢之人的不满和无奈。
文化内涵:这首诗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当时,服饰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羔裘、豹祛等都是贵族阶层的专属。但同时,人们也强调贵族应具备相应的品德和修养,否则就会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这首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友情的重视,即使友人变得傲慢无礼,诗人仍然因为旧情而对他有所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