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羔裘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诗经·郑风·羔裘》有两种版本,其原文、注释、译文、讲解如下:

1. 版本一:

原文: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

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

濡:润泽,形容羔裘柔软而有光泽。

洵:信,诚然,的确。

侯:美。

豹饰: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

孔:甚;很。

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晏:鲜艳或鲜明的样子。

三英: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

粲:光耀。

彦:美士,指贤能之人。

译文:

穿着柔软光泽的羔羊皮袄,为人忠信正直又美好。他是这样一个人啊,舍弃生命也不改变节操。

穿着豹皮装饰袖口的羔皮袄,高大有力为人豪。他是这样一个人啊,国家的司直能够主持正义。

羔羊皮袄既光洁又鲜艳,三道豹皮装饰得真漂亮。他是这样一个人啊,称得上是国家的贤能俊才。

讲解:

主旨理解:对于这首诗的主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是赞美正直官吏之诗。诗人以衣喻人,从羊羔皮制的朝服的质地、装饰,联想到穿朝服的官员的品德、才能。通过对羔裘外在美的描述,如润泽的质地、精美的豹皮装饰等,来赞美穿此羔裘之人的内在美,包括正直、勇敢、贤能等美好品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讽刺现实之作。在联系郑国当时的现实情况来看,满朝穿着漂亮官服的人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品德和才能,作者赞古讽今,以古之君子的标准来讽刺当时的官员。

艺术手法:从表现手法来说,属赋体。赋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即直接铺陈叙述。作者直接描写羔裘的特点以及穿羔裘之人的品质,不借助其他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却能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品质。这种以衣喻人的手法极为高明,将抽象的品德与具体的衣物相结合,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感受。

2. 版本二:

原文: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注释:

逍遥:悠闲地走来走去。

朝:上朝。

忉忉:忧愁状。

翱翔:鸟儿回旋飞,比喻人行动悠闲自得。

在堂:站在朝堂上。

忧伤:忧愁悲伤。

膏:动词,涂上油。

曜:照耀。

悼:悲伤。

译文:

穿着羊羔皮袄去逍遥,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忧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穿着羊羔皮袄去游逛,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想起国家时时心忧伤。

羊羔皮袄色泽如脂膏,太阳一照闪闪金光耀。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心事沉沉无法全忘掉。

讲解:

主旨理解:历代学者对这一版本的主旨也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当时的官员穿着不当,在庄重的朝堂上穿着过于休闲的羊羔皮袄,却又在不恰当的时候穿着狐皮袍子,表现出官员的不务正业和行为失当。也有观点认为诗中表达了对某位官员的思念和担忧,“岂不尔思”看似反问,实则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而“劳心忉忉”“我心忧伤”“中心是悼”等则体现了这种思念背后的忧虑和悲伤。

艺术手法: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这种手法在《诗经》中较为常见,各章的句式和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又深化了主题。同时,通过反复咏叹,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变化。

诗经

80. 诗经·郑风·羔裘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