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灵台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注释:
1. 经始:开始计划营建。
2. 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3. 攻:建造。
4. 亟:同“急”。
5. 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
6. 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
7. 麀(yōu)鹿:母鹿。
8. 濯濯(zhuó):肥壮貌。
9. 翯(hè)翯:洁白貌。
10. 灵沼:池沼名。
11. 於(wū):叹美声。
12. 牣(rèn):满。
13. 虡(jù):悬钟的木架。
14. 业:装在虡上的横板。
15. 枞(cōng):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
16. 贲(fén):借为“鼖”,大鼓。
17. 论:通“伦”,有次序。
18. 辟廱(bì yōng):离宫名,与作学校解的“辟廱”不同。
19. 鼍(tuó):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
20. 逢(péng)逢:鼓声。
21. 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
22. 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译文:
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
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
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
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
讲解:
整体诗意:这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和游赏奏乐的诗。全诗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展现了周文王时期的繁荣昌盛以及百姓对文王的拥护。
具体章节分析:
第一章:“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主要写周文王开始规划建造灵台,百姓们积极参与,灵台很快就建成了。这体现出周文王深得民心,百姓愿意为他效力,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章:“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描述了周文王在灵囿中看到母鹿悠闲地伏在树荫下,鹿儿肥壮,白鸟羽毛洁白。在灵沼边,满池的鱼儿欢快地跳跃。这一幅画面生动地展现了灵囿、灵沼中动物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暗示了周文王统治下的国家生态和谐、万物繁荣。
第三、四章:“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描写了钟鼓乐器的齐备以及演奏的场景,鼍鼓敲得蓬蓬响,盲人乐师演奏乐曲。这里的钟鼓之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周文王统治下国家昌盛、文化繁荣的体现。
历史文化意义:这首诗从侧面反映了周朝初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在政治上,周文王的仁德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在经济上,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建造灵台等建筑,说明国家经济有一定的基础;在文化上,音乐等艺术形式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同时,这首诗也为后世研究周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