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颂·时迈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注释:

1. 时:语助词,一说为“按时”,犹言“现时”“今世”。

2. 迈: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为“万”,众多。“时迈其邦”指按时巡视众多邦国。

3. 昊天:苍天,皇天。

4. 子之:以之为子,谓使之为王也,即视诸侯邦国为自己的儿子。

5. 实:语助词。一说指“实在,的确”。

6. 右:同“佑”,保佑。

7. 序:顺,顺应。

8. 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词字头,无实义。

9. 薄言:犹言“薄然”“薄焉”,发语词,有急追之意。

10. 震:震动,指以武力震动威胁。

11. 震叠:即“震慑”,震惊慑服。叠,通“慑”,恐惧、畏服。

12. 怀柔:安抚。怀:来。柔:安。

13. 百神:泛指天地山川之众神。

14. 及:指祭及。

15. 河:黄河,此指河神。

16. 乔岳:高山,此指山神。

17. 允:诚然,的确。

18. 王:指周武王。

19. 维:犹“为”。

20. 后:君。

21. 明昭:犹“昭明”,显著,此为发扬光大的意思。

22. 式:发语词,无实义。

23. 序在位:谓合理安排在位的诸侯。

24. 载:犹“则”,于是,乃。

25. 戢(jí):收藏。

26. 干戈:泛指兵器。

27. 櫜(g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处用为动词。

28. 懿德:美德,指文治教化。

29. 肆:施,陈列,谓施行。

30. 时:犹“是”,这、此。

31. 夏:中国,指周王朝所统治的天下。

32. 保:指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业。

译文:

按时巡视各邦国,皇天视武王为子,保佑周朝国运昌。武王声威震天下,诸侯无不震恐。祭祀安抚天地众神,来到黄河泰山旁。武王真是好君王!

周家德行最光明,合理安排众诸侯。收藏起干戈兵器,将弓箭收入囊。我求先王好德行,广施华夏各地方,武王永保国兴旺。

讲解:

创作背景:此诗是周武王克商后,巡行诸侯各邦,祭祀苍天和山川诸神的乐歌。周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确立新朝的权威,周武王进行了巡守诸侯、祭祀天地等活动,这首诗就是对这些活动的歌颂与记录。

内容分析:

开头“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强调了周武王得到上天的认可和庇佑,成为天下之主,统治着众多的邦国。这既表明了周朝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于天命,也为后文周武王的一系列行为奠定了基础。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描述了周武王的威严和仁德。他的声威震慑四方,使诸侯敬畏;同时,他又能安抚天地山川的众神,表现出对神灵的敬重。这显示了周武王不仅有强大的武力,还有高尚的品德,能够得到各方的认可和拥护,是一位合格的君主。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主要写周武王在取得天下后的治理举措。他发扬光大周朝的光辉,合理安排诸侯的职位,使国家秩序井然。并且,周武王收起兵器,推行文治,追求美德,将美好的道德施行于华夏大地,以确保周朝的长治久安。

艺术特色:

手法简洁有力:全诗采用了“赋”的手法进行铺叙,直接陈述周武王的巡守、威震、祭祀、施政等行为,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曲折的情节,但却简洁明了地展现了周武王的功绩和周朝的兴盛。

结构严谨:诗歌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前半部分强调周武王的武功,后半部分突出他的文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周武王的卓越才能和周朝的繁荣昌盛。

语言庄重古朴:语言庄重古朴,具有浓郁的宗教和政治色彩。诗中频繁使用“昊天”“百神”等词汇,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天命和神灵的敬畏;同时,用词严谨,表达了对周武王的尊崇和对周朝的赞美。

诗经

273. 诗经·周颂·时迈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