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麟之趾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麟: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麟”其实就是鹿的一种。

趾:足,指麒麟的蹄。

振振:诚实仁厚的样子。

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于嗟:叹美声。“于(xū)”,通“吁”,叹词。

定:通“顁(dìng)”,即额头。

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也有说法认为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公族:公侯同祖的子孙。

译文:

麒麟的蹄子不踢人,仁厚的公子们啊!哎呀,麒麟呀!

麒麟的额头不撞人,仁厚的公姓子孙们啊!哎呀,麒麟呀!

麒麟的角不伤人,仁厚的公族子孙们啊!哎呀,麒麟呀!

讲解:

主题: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学界有多种解读。《毛诗序》提出“衰世公子信厚说”;朱熹《诗集传》认为是“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韩诗》提出“美公族之盛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提出“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程俊英《诗经译注》提出“阿谀公族子孙繁盛多贤”等。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没落公室贵族后人生活难以为继的求救诗和哀叹诗。从诗歌文本呈现的内容来看,它以麒麟为比兴,反复赞叹公子、公姓、公族的仁厚品德,可能是对贵族子弟品德和家族兴盛的一种赞美与歌颂。

艺术手法:

比兴手法:诗中以麒麟的各种美好特性,如蹄不踏、额不抵、角不触等,来比喻公子、公姓、公族的仁厚品德,生动形象且寓意深刻。麒麟作为传说中的仁兽,具有祥瑞的象征意义,以此来引出对贵族子弟的赞美,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每章结构相似,仅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如从“公子”到“公姓”再到“公族”,层层递进,反复咏叹,不仅强化了主题,使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更强,也营造出一种庄重、热烈的氛围。

文化内涵: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贵族阶层的尊崇以及对品德高尚的推崇。在古代,贵族的身份和地位备受重视,而品德的修养更是被视为贵族的重要品质。诗中对贵族子弟仁厚品德的赞美,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同时,麒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往往象征着祥瑞、和平、仁政等,这首诗也通过麒麟进一步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经

11. 诗经·周南·麟之趾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