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鸿雁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注释:
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
于:语助词。
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
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
征:远行。
劬(qú)劳:勤劳辛苦。
爰(yuán):语助词。
矜(jīn)人:穷苦的人。
鳏(guān):老而无妻者。
寡:老而无夫者。
集:停。
中泽:即泽中。
于垣:筑墙。
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
作:筑起。
究:终。
宅:居住。
嗷(áo)嗷:鸿雁的哀鸣声。
哲人:通情达理的人。
宣骄:骄奢(这里理解为无中生有地指责别人骄纵)。
译文: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讲解:
主题思想:关于《诗经·小雅·鸿雁》的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毛诗序》认为是赞美周宣王的,说他能安抚万民,让鳏寡之人都能得到安置;朱熹《诗集传》认为是流民自叙悲苦;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写周王派遣使者到各处救济流民,使者感而作此。综合来看,此诗更倾向于以鸿雁起兴,反映了当时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哀怨与无奈。
内容分析:
第一章:“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以鸿雁在空中飞翔时翅膀扇动的声音起兴,引出服劳役的人在野外辛苦奔波的情景。这里不仅表达了劳役者的艰辛,还强调了对穷苦人和鳏寡孤独者的怜悯,展现出一种深深的同情。
第二章:“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聚集在沼泽中,象征着劳役者们像鸿雁一样聚集在一起劳作。他们辛苦地筑起了众多的高墙,但自己却不知道最终的安身之所在哪里,表达了劳役者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第三章:“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鸿雁的哀鸣与劳役者的哀怨相呼应,那些通情达理的人能理解劳役者的辛苦,而那些愚昧的人却认为劳役者是在无端抱怨,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全诗以鸿雁为主要意象,将鸿雁的飞行、栖息、哀鸣与劳役者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劳役者的艰难处境,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重章叠唱:诗歌三章结构相似,反复咏唱,强化了主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劳役者的痛苦和哀怨,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现实意义:这首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现实,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所面临的苦难,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