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魏风·园有桃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注释:

之:犹“是”。“其实之肴”即“肴其实”,“其实之食”即“食其实”,这里的“肴”是吃的意思。

歌、谣: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此处皆作动词用。

士:古代对知识分子或一般官吏的称呼。

彼人:那人。

是:对,正确。

子:你,即作者。

何其:为什么。其,作语助词。

盖(hé):通“盍”,何不。亦:作语助词。

棘:指酸枣。

聊:姑且。

行国:离开城邑,周游国中。“国”与“野”相对,指城邑。

罔极:无极,无常,妄想,没有准则。

译文:

园子里的桃树结满了桃子,那些果实可以吃个饱。我心中充满忧伤,一边唱歌一边吟唱民谣。不了解我的人,说我这个读书人太骄傲。那些人说得对吗?你说我该怎么办呢?我心中的忧愁,又有谁能知道?有谁能知道我的忧愁,不如不去想它了!

园子里的酸枣树长得很茂盛,那些果实可以吃。我心中充满忧伤,姑且在国内四处游荡。不了解我的人,说我这个读书人反复无常。那些人说得对吗?你说我该怎么办呢?我心中的忧愁,又有谁能知道?有谁能知道我的忧愁,不如不去想它了!

讲解:

主题思想: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多种解读。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忧国忧民的诗,诗人对国家的现状感到担忧,但不被人理解。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怀才不遇的诗,诗人自认为有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心中郁闷。还有观点认为这是诗人自伤身世、感叹知音难觅的作品。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痛苦和无奈,以及对不被理解的哀怨。

艺术特色:

起兴手法:诗中以园中的桃树和酸枣树起兴,桃树和酸枣树的果实都可以食用,而诗人自己却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起兴手法不仅引出了诗人的忧愁,也为后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重章叠句:全诗两章,结构相似,语句重复,仅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深化了主题,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疑问句式:诗中多次使用疑问句式,如“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其谁知之?”等,这些疑问表达了诗人对他人看法的困惑和对自己处境的迷茫,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思考。

情感表达:诗人的情感从忧愁到无奈,再到自我安慰,层次分明。最后以“盖亦勿思”结尾,看似是自我解脱,实则是更深的痛苦和无奈,给人以“欲说还休”的感觉。

诗经

109. 诗经·魏风·园有桃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