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豳风·破斧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释:

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

斧:斧头。圆孔曰斧。

斨:斧的一种。方孔曰斨。

四国:指殷、管、蔡、霍,即周公东征平定的四国。或以为殷、东、徐、奄四国。也有说法指四方之国。

皇:同“惶”,恐惧。毛传释为“匡”,即匡正。

哀:可怜。一说哀伤,一说借为爱。

斯:语气词,相当于“啊”。

孔:很、甚、极,程度副词。

将:大。

锜:凿子,一种兵器。一说是古代的一种锯。

吪:感化,教化。一说震惊貌。

嘉:善,美,好。

銶:即“锹”。一说是独头斧。

遒:团结、安和之意。《毛传》:“固也。”《郑笺》:“敛也。”一说是臣服。

休:美好,与“嘉”“将”意同。

译文:

破损了我的战斧,残缺了我的大斨。周公率军东征,匡正四国万方。悲悯我等子民啊,他的功劳无上荣光。

破损了我的战斧,残缺了我的铁凿。周公率军东征,震惊四国万邦。悲悯我等子民啊,他的功德盛大美好。

破损了我的战斧,残缺了我的战锹。周公率军东征,安定四国大道。悲悯我等子民啊,他的功绩广大崇高。

讲解:

创作背景:周武王灭纣后,封纣子武庚于殷,派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此诗是管、蔡等四国之民对周公的赞颂。

诗歌结构与内容:

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每章仅换了三个字,反复咏唱,强调了周公东征的重要意义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也使得主题更加突出。

首章:“既破我斧,又缺我斨”,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反映出战争的激烈和劳役的艰苦,也暗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周公东征,四国是皇”,说明周公东征具有正义性,匡正了四方之国的叛乱,让国家恢复了秩序。“哀我人斯,亦孔之将”,表达了人们对周公的感激和赞美之情,认为他的功劳非常伟大。

第二章:“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再次强调战争对物资的损耗。“周公东征,四国是吪”,这里的“吪”可以理解为感化、教化,说明周公的东征不仅是武力的征服,还包括对四国人民的思想改造,让他们心悦诚服。“哀我人斯,亦孔之嘉”,人们庆幸自己能够在战争中存活下来,并且对周公的功德表示赞美。

第三章:“既破我斧,又缺我銶”,继续描述战争的残酷。“周公东征,四国是遒”,“遒”表示四方之国团结、安定,说明周公东征的成果显著,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哀我人斯,亦孔之休”,人们感到非常幸运和幸福,对周公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诗歌主旨: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们艰苦奋战、取得胜利的自豪,也表达了对周公的感恩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初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此诗的理解也存在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

诗经

157. 诗经·豳风·破斧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