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蒹葭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沙滩。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讲解:
主题理解:
爱情说: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的是主人公对心仪之人的追求与思念。诗中的“伊人”可以理解为爱慕的对象,主人公为了寻找心中的爱人,不畏艰难险阻,不断地追寻。这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人类情感中最真挚、最纯粹的一面,引起了后人的广泛共鸣。
贤士说:在古代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是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伊人”被看作是贤能之士,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则象征着君主对贤才的渴望与求之不得的惆怅。这种理解将诗歌的主题上升到了政治层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以及求贤若渴的心态。
艺术特色:
意境美:诗歌通过对蒹葭、白露、秋水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朦胧、空灵的意境。芦苇的苍苍茫茫、白露的晶莹剔透、秋水的烟波浩渺,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凄美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这种意境不仅为诗歌增添了美感,也更好地衬托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惆怅和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重章叠唱: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结构相似,只是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这种重章叠唱的手法不仅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而且在不断的重复中,强化了主题,加深了读者对主人公情感的理解。每一章都以“蒹葭”起兴,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象征手法:诗中的“蒹葭”“白露”“秋水”等自然景物,除了营造意境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蒹葭的随风摇曳、白露的易逝、秋水的流淌,都可以看作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象征着他对“伊人”的追求如同这些自然景物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幻莫测。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