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注释:

衣裳: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公:公家。

晞(xī):“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

樊:即“藩”,篱笆。

圃:菜园。

狂夫:指监工,一说狂妄无知的人。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夫之在家,从不能守夜之正时,非出太早,即归太晚。妇人称之为狂夫。”

瞿瞿(jù):瞪视貌。

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时间。辰,借为“晨”,指白天。

夙:早。

莫(mù):古“暮”字,晚。

译文:

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

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裤作衣来衣作裤,公家号令我惊惧。

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讲解:

主旨: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古代学者意见分歧不多,《毛诗序》说此诗“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掌计时的官员)不能掌其职焉”。今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反映劳动者对繁重劳役的怨愤,或是被统治者受压榨的痛苦。诗中描绘了劳动者在天还未亮时,就因公家的召唤或命令而慌乱起身,以至于颠倒衣裳,突出了他们生活的紧张和无奈。

艺术特色:

重章叠唱:全诗三章,结构相似,语句复沓,仅在个别字词上略有变化,如“东方未明”与“东方未晞”,“召之”与“令之”等。这种重章叠唱的形式,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又深化了主题,强调了劳动者所面临的紧迫状况不断持续。

细节描写生动:“颠倒衣裳”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它形象地展现了劳动者在匆忙之间的慌乱状态,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疲惫。这种细节描写不仅具有艺术感染力,还能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更直观的认识。

语言质朴:诗歌语言简洁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能准确地传达出劳动者的情感和生活状态。诗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具有浓郁的民间歌谣特色。

文化内涵:这首诗反映了周代齐国的社会风貌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较为严重,劳动者的生活十分艰苦。这首诗通过对劳动者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他们对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

诗经

100.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