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陈风·防有鹊巢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注释:

防:水坝,一说堤岸;一说即“枋(fāng)”,常绿乔木,可为红色染料。

邛(qióng):土丘,山丘。

旨:味美的,鲜嫩的。

苕(tiáo):一种蔓生植物,生长在低湿的地上。一说紫云英,一说凌霄花,一说翘摇,一说苇花。

侜(zhōu):谎言欺骗,挑拨。

予美:我的爱人。美,美人儿,心上人,指作者所爱的人。

忉(dāo)忉:忧愁不安的样子。

中唐:古代堂前或门内的甬道,泛指庭院中的主要道路。唐乃朝堂前和宗庙门内的大路。一说通“塘”,中唐,塘中。

甓(pì):砖瓦,瓦片。一说通“䴙(pì)”,野鸭子。

鷊(yì):借为“虉(yì)”,杂色小草,又叫绶草,一般生长在阴湿处。

惕(tì)惕:提心吊胆、恐惧不安的样子。

译文:

哪见过堤上筑鹊巢,哪见过土丘长水草。谁在离间我心上人?我心里愁苦又烦恼。

哪见过庭院瓦铺道,哪见过山上长绶草。谁在离间我心上人?我心里害怕又烦恼。

讲解:

主题理解:

爱情担忧说:近现代学者多以为这是相爱的人为害怕被离间而失去爱情所唱的诗歌。诗人看到一些不合常理的现象,如鹊在堤上筑巢、庭院中有瓦铺道等,以此来比喻爱情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担忧,担心有人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害怕失去爱情。这种说法符合诗歌中反复强调的“谁侜予美”以及所表现出的忧愁、恐惧的情感。

政治隐喻说: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此诗可能有政治隐喻。在古代,诗歌常常被用来委婉地表达对政治的看法。比如陈国当时政治混乱,君主昏庸,可能诗人以爱情为表象,实则是在表达对国家局势的担忧,或者是对自己在政治上被人陷害、离间的恐惧。不过这种说法相对较为隐晦,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诗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以“防有鹊巢”“中唐有甓”这些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起兴,引出对“谁侜予美”的疑问和内心的担忧。这种手法不仅使诗歌具有生动的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不安。

重章叠句:全诗二章,每章四句,结构相似,语句重复,只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如“心焉忉忉”与“心焉惕惕”,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情绪的递进和加深。

意象丰富:诗中选取了“鹊巢”“苕”“甓”“鷊”等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与主题紧密相关,而且各自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例如,“鹊巢”本应在树上,却出现在堤上,象征着不正常的现象;“苕”和“鷊”是美好的植物,可能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或生活,但在这种异常的情境下,也变得让人担忧,丰富的意象使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刻。

诗经

142. 诗经·陈风·防有鹊巢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