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唐风·采苓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注释:
苓: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沈括《梦溪笔谈》:“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也有旧注认为此苓为甘草,但这种说法不准确。
首阳: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
为言:即“伪言”,谎话。为,通“伪”。
苟:如果,假如;也可理解为“诚,的确”。
无信:不要轻信。
舍旃: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
无然:不要以为然。
与:赞同,许可。
葑:芜菁,也叫蔓菁,二年生草本植物,花黄色,块根白色或红色,扁球形或长形,可入菜。
从:听从。
胡得焉:能得到什么呢?胡,何;焉,语气助词。
译文:
采摘茯苓呀采摘茯苓,在那首阳山顶之上。有人专门制造谣言,千万不要轻易相信。舍弃它吧舍弃它,不要把它当回事。那些造谣的人,能得到什么呢?
采摘苦菜呀采摘苦菜,在那首阳山下。有人专门造谣生事,不要去理会。舍弃它吧舍弃它,不要信以为真。那些造谣的人,能得到什么呢?
采摘芜菁呀采摘芜菁,在那首阳山东边。有人专门说假话,不要去听从。舍弃它吧舍弃它,不要以为是真的。那些造谣的人,能得到什么呢?
讲解: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劝说世人不要听信谗言。关于此诗的本意,《毛诗序》称:“《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进一步申述其旨,认为献公听谗之事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杀太子申生,诗必为这件事而发,但这一推断无信史可征。不过,抛开具体的历史背景不论,从诗歌文本本身来看,其劝诫不要轻信谣言的主题是明确的。
艺术手法:
比兴手法:诗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对不要轻信谣言的论述。“苓”“苦”“葑”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用它们起兴,使诗歌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每章的结构和语句都非常相似,仅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咏唱,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强化了主题,加深了读者对不要轻信谣言这一观点的印象。
层层递进:从“无信”到“无与”再到“无从”,语义层层递进。“无信”强调伪言内容的虚假,“无与”强调伪言蛊惑的不可置理,“无从”强调伪言的教唆不可信从,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了伪言之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