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关雎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2. 洲:水中的陆地。
3.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淑,好,善良。
4.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5.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6.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7. 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
8. 思服:思念。服,想。
9. 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
10.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11.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12. 芼(mào):择取,挑选。
13. 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讲解:
艺术特色:
1. 比兴手法:诗歌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雎鸠鸟是一种象征着忠贞爱情的水鸟,为后文君子追求淑女的主题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以荇菜的左右流之、采之、芼之,比喻君子对淑女的不懈追求。
2. 重章叠句:全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三章诗在结构和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如“流之”“采之”“芼之”,“友之”“乐之”等,这种变化既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又使诗歌在反复吟唱中更加富有韵味。
3. 人物形象鲜明:诗歌成功地塑造了君子和淑女的形象。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真诚而热烈,他在追求过程中表现出的执着、思念和尊重,体现了古代君子的美好品德。淑女则被描绘得美丽、贤淑、勤劳,她是君子理想的配偶形象。
4. 情感真挚细腻:诗歌表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情感真挚细腻。从“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等诗句中,可以感受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深;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诗句中,可以看出君子对淑女的尊重和追求方式的高雅。
文化内涵:
1. 爱情观念:《关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建立在品德和才貌的基础上,强调了爱情的纯洁和高尚。同时,诗歌也表现了爱情中的尊重和克制,君子在追求淑女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强迫的手段,而是通过琴瑟和钟鼓来表达自己的爱意,体现了一种温柔敦厚的爱情观念。
2. 婚姻观念: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制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的稳定。《关雎》中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最终目的是为了婚姻。诗歌强调了婚姻的重要性,认为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共同经营美好的家庭。这种婚姻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社会价值观:《关雎》所表达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在古代社会,人们注重品德修养和家庭伦理,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关雎》中的君子形象,就是古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同时,诗歌也强调了社会秩序和和谐,认为夫妻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总之,《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以其优美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